
出版社: 时代文艺
原售价: 79.80
折扣价: 47.10
折扣购买: 梁实秋散文集(第6卷)(精)
ISBN: 9787538747027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号均默,字实秋。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出生于北京。中国**学者、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一生著有两千多万字,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翻译著作《莎士比亚全集》等。
居住的地方不该砌起围墙。既然砌了墙,不该留 一个出入的门口。既然留了门口,不该按上一个门铃 。因为门铃带来许多烦恼。 门铃非**品,前后左右的邻居皆有之,而且巧 得很,所装门铃大概都是属于一个类型,发出哑哑的 、沙沙的声音。一声铃响,就是心惊,以为有什么人 的高轩莅止,需要仔细的倾耳辨别,究竟是人家的铃 响,还是自己的铃响。一方面怕开门太迟慢待佳宾, 一方面怕一场误会徒劳往返,然而必须等待第二声甚 至第三声铃响,才能确实分辨出来,往往因此而惹得 来人不耐烦,面有愠色。于是我把门铃拆去,换装了 一个声音与众不同的铃。铃一响,就去开门,真正的 是如响斯应。 实际上不能如响斯应。寒舍虽非深宅大院,但是 没有应门三尺之僮,必须自理门户,由起居之处走到 门口也还有一点空间,空间即时间,有时还要脱鞋换 鞋,倒屣是不可能的,所以其间要有一点耽搁。新的 门铃响声相当洪亮,不但主人不会充耳不闻,客人自 己也听得清清楚楚。很少客人愿意在门外多停留几秒 钟,总是希望主人用超音速的步伐前来应门。尤其是 送信的人,常常是迫不及待,按起门铃如鸣警报,一 声比一声急。有时候沿门求乞的人,也充分的利用这 一设备,而且是理直气壮地大模大样的按铃。卖广柑 的,修理棕绷竹椅的,打滴滴涕的,推销酱油的,推 销牛奶的,传教的洋人及准洋人,都有权利按铃,而 且常是在*令人感觉不方便的时候来使劲的按铃。铃 声无论怎样悦耳,总是给人以不悦快的预兆时为多。 铃是为人按的,不拘什么人都可以按,主人有应 声开门的义务,没有不去开门的权力。开门之后,一 个鸠首鹄面的人手里拿着烂糟糟的一本捐册,缘起写 得十分凄惨,有“舍弟江南死,家兄塞北亡”的意味 ,外加还有什么证明文件之类。遇到这种场面,除了 敬谨捐献之外,夫复何言?然而这不是*伤脑筋的事 ,尤有甚于此者。多半是在午睡方酣之际,一声铃响 ,令人怵然以惊,赶紧披衣起身施施然出。开门四望 ,阒无一人,只觉阴风扑面,令人打一个冷战。一条 夹着尾巴的野狗斜着眼睛瞟我一下匆匆过去,一个不 信鬼的人遇见这样情形也要觉得心头栗栗。这种怪事 时常发生,久之我才知道这乃是一些小朋友们的户外 游戏之一种,“打了就跑”。你在四向张望的时候, 他也许是藏在一个墙角正在窃窃冷笑。 有些人大概是有奇怪的收藏癖,喜欢收集各式各 样的电铃的盖子,否则为什么门口的电铃上的盖子常 常不翼而飞呢?这种盖子是没有什么其他的用场的, 不值得窃取,只能像集邮一般的满足一种收藏的癖好 。但是这癖好却建筑在别人的烦恼上。没有把你的大 门摘走,已是取不伤廉,还怨的是什么?感谢工业的 伟大的进步,有一种电铃没有凸出的圆盖了,钉在墙 上平糊糊的只露出滑不溜丢的一个小尖头在外面供你 按,但不能一把抓。 按照我国固有文明,拉铃和电铃一样有用,而烦 恼较少。《江南余载》有这样一条:“陈雍家置大铃 ,署其旁*:‘无钱雇仆,客至请挽之。’今之拉铃 ,即其遗风。这样的拉铃简单朴素,既无虞被人采集 而去,亦不至被视为户外游戏的用具。而且,既非电 化器材,不怕停电。从前我家里的门铃就是这样的, 记得是在我的祖父去世的那年,出殡时狮子“松活” 的头下系着的几个大铜铃,扎在一起累累然挂在房檐 下,作为门铃用。挽拉起来,哗啷哗啷的乱响,声势 浩大。自从改装了电铃,就一直烦恼,直到于今。 这一切烦恼皆是城市生活环境使然。如果是野堂 山居,必定门可罗雀,偶然有长者车辙,隔着柴扉即 可望见颜色。“门前剥啄定佳客,檐外孱颜皆好山” ,那是什么情景?P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