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注释本)(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注释本)(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
作者: (清)吴趼人|校注:高书平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注释本)(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
ISBN: 978754034157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二回 守常经不使疏逾戚 睹怪状几疑贼是官 新小说社记者接到了死里逃生的手书及九死一生 的笔记,展开看了一遍,不忍埋没了他,就将他逐期 刊布出来。阅者须知:自此以后之文,便是九死一生 的手笔与及死里逃生的批评了。 我是好好的一个人,生平并未遭过大风波、大险 阻,又没有人出十万两银子的赏格来捉我,何以将自 己好好的姓名来隐了,另外叫个甚么九死一生呢?只 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 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 第三种是魑魅魍魉。二十年之久,在此中过来,未曾 被第一种所蚀,未曾被第二种所啖,未曾被第三种所 攫,居然被我都避了过去,还不算是九死一生么!所 以我这个名字,也是我自家的纪念。 记得我十五岁那年,我父亲从杭州商号里寄信回 来,说是身上有病,叫我到杭州去。我母亲见我年纪 小,不肯放心叫我出门,我的心中,是急的了不得。 迨后又连接了三封信,说病重了,我就在我母亲跟前 ,再四央求,一定要到杭州去看看父亲。我母亲也是 记挂着,然而究竟放心不下。忽然想起一个人来,这 个人姓尤,表字云岫,本是我父亲在家时最知己的朋 友,我父亲很帮过他忙的,想着托他伴我出门,一定 是千稳万当。于是叫我亲身去拜访云岫,请他到家, 当面商量;承他盛情,一口应允了。收拾好行李,别 过了母亲,上了轮船,先到上海。那时还没有内河小 火轮呢,就趁了航船,足足走了三天,方到杭州。两 人一路问到我父亲的店里,那知我父亲已经先一个时 辰咽了气了。一场痛苦,自不必言。 那时店中有一位当手经理。也作“挡手”,姓张 ,表字鼎臣。他待我哭过一场,然后拉我到一间房内 ,问我道:“你父亲已是没了,你胸中有甚么主意呢 ?”我说:“世伯从前称长辈间的交谊为“世”。这 里世伯,是对父亲的朋友的尊称;后文世好、世谊, 就是世交的意思,我是小孩子,没有主意的;况且遭 了这场大事,方寸已乱了,如何还有主意呢?”张道 :“同你来的那位尤公,是世好么?”我说:“是, 我父亲同他是相好。”张道:“如今你父亲是没了, 这件后事,我一个人担负不起,总要有个人商量方好 。你年纪又轻,那姓尤的,我恐怕他靠不住。”我说 :“世伯何以知道他靠不住呢?”张道:“我虽不懂 得风鉴看相的方术,却是阅历多了,有点看得出来。 你想还有甚么人可靠的呢?”我说:“有一位家伯, 他在南京候补清朝官位只是一个虚名,要补实缺,必 须经过候选和候补两个阶段:先到吏部投供(如同报 到),填写履历,并呈送保结,证明并无虚伪、假冒 ,经查验属实,准予登记,叫做“候选”。吏部汇列 呈请分发的官员名单,根据他们的职位、资格、班次 ,每月抽签一次,抽中的分发到某一部或某一省。听 候委用,叫做“候补”,可以打个电报请他来一趟。 ”张摇头道:“不妙,不妙!你父亲在时最怕他,他 来了就罗唣这里是纠缠、麻烦的意思的了不得;虽是 你们骨肉至亲,我却不敢与他共事。”我心中此时暗 暗打主意,这张鼎臣虽是父亲的相好,究竟我从前未 曾见过他,未知他平日为人如何;想来伯父总是自己 人,岂有办大事不请自家人,反靠外人之理。想罢, 便道:“请世伯一定打个电报给家伯罢。”张道:“ 既如此,我就照办就是了。然而有一句话,不能不对 你说明白;你父亲临终时,交代我说,如果你赶不来 ,抑或你母亲不放心,不叫你来,便叫我将后事料理 停当,搬他回去,并不曾提到你伯父呢。”我说:“ 此时只怕是我父亲病中偶然忘了,故未说起,也未可 知。”张叹了一口气,便起身出来了。 到了晚间,我在灵床旁边守着。夜深人静的时候 ,那尤云岫走来,悄悄问道:“今日张鼎臣同你说些 甚么?”我说:“并未说甚么——他问我讨主意,我 说没有主意。”尤顿足道:“你叫他同我商量呀!他 是个素不相识的人,你父亲没了,又没有见着面,说 着一句半句话儿,知道他靠得住不呢。好歹我来监督 着他。以后他再问你,你必要叫他同我商量。”说着 ,去了。 过了两日,大殓过后,我在父亲房内,找出一个 小小皮箱;打开看时,里面有百十来块洋钱,想来这 是自家零用,不在店帐内的。母亲在家寒苦,何不先 将这笔钱,先寄回去母亲使用呢?而且家中也要设灵 挂孝,在在都是要用钱的。想罢,便出来与云岫商量 。云岫道:“正该如此。这里信局当时一种专门以代 人寄信为业的交通行业组织不便,你交给我,等我同 你带到上海,托人带回去罢,上海来往人多呢。”我 问道:“应该寄多少呢?”尤道:“自然是愈多愈好 呀。”我入房点了一点,统共一百三十二元,便拿出 来交给他。他即日就动身到上海,与我寄银子去了。 ——可是这一去,他便在上海耽搁住,再也不回杭州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