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南大学
原售价: 1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如何培养哈佛小才子(卡尔·威特教育法则)
ISBN: 9787564106935
(小)卡尔·威特,1800年7月出生。刚出生时被视为白痴,但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他八九岁时即能熟练运用6种语言,并通晓多种学科知识;9岁时考中莱比锡大学;未满14岁即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还未上任就被普鲁士国王派到意大利留学。其间他无意中开始对但丁的研究,23岁时出版了《但丁的误解》一书,并最终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1821年开始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法学,1834年转到哈雷大学,直到1883年逝世。
精神教育常常被大家所忽视,但是父亲却十分重视对我进行这项教育。 父亲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是指身体、品德、智力人格皆备 ,如果任何一方有缺陷,其他方面再好,都是没用的、不理想的。“一个完 美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都健康的人。”这是父亲的观点。 自从我“神童”的名声传开后,人们从四面八方来找我们,有的是来对 我进行测试,有的是来向父亲请教。我这个“神童”到底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是他们的主要问题。但是,他们问的都是关于我的知识、能力、学问等, 从来没有一个人问过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 父亲在他的教育论著《卡尔·威特的教育》中多次透露了他的忧虑就是 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偏差。 有的人由于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没有知识和修养,他的身体可能很好, 但是他们只会显得粗暴或者木讷,他的强壮将显得单簿无力,甚至愚昧无知 和野蛮。这样的人对礼会不能做出贡献,他们对礼会也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而没有品德和健康,这种人就只会成为读死书 的书呆子,他们有的品格低下,有的弱不禁风,这样的人对社会也不能有什 么贡献。我和父亲都不愿意自己的儿子成为这样的人。我认为把孩子培养成 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我的孩子对人、对事冷漠无情, 不管他的学问有多高,我也不会高兴。因为不要说人,即使是动物也是有感 情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他的才华不管有多高,充其量也只不过 是一部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而已。丰富的情感是一个人在人生中得到幸福的保 证。 记得我大学毕业那年,学校又来了一个神童,他只有十五岁。但是他是 一个对人冷漠、情感缺乏的人。听说他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对他的教育极为 严格,甚至达到严酷的地步。 他非常聪明,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是他从不主动帮助别人 ,也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不能和别人建立起亲密的人 际关系,也没有一个朋友。他总是沉默寡语,别人找他谈话总说不上两三句 ,学校里少有人喜欢他。 在我从意大利学成回来任教的时候,还见过他几次。但是,后来他父亲 生病去世后,没几天他也在公寓自杀了。听说大学毕业后,他在哥根廷教书 时仍是那样子,一个人独自住在公寓里,没有结婚;除了生活上、工作上有 不得已的情况,他一般不和外人接触,连他父亲生病也没回去。他是一个地 道的不能能体验别人痛苦的人,所以也只能在痛苦中孤独地死去。 洛赫村克劳弗大婶的儿子维克多也是这样的人。维克多还年少时,他的 父亲和村里好多男人一起应征入伍参加拿破仑战争。两年之后,悲剧发尘了 ,维克多的父亲与其他许多人一样战死沙场。当时除了维克多,其他许多年 轻人都为了父亲、为了祖国而参军战斗,可是维克多却失踪了。后来,村民 发现维克多躲在森林里的一个山洞里,直到战争结束,他才回剑镇上酿酒作 坊里做工。后来,他结婚生了小孩,现在他的两个女儿都已出嫁,最小的儿 子还在读书。维克多的生活表面看来十分正常,但是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 却都说他就像一堵石墙一样,没有感情。工作时,他只完成他分内的工作, 其他的公益活动,绝对不会参加,也不会帮助别人。他的两个女儿出嫁后, 他从不去女儿家,也从不请他女儿回娘家,这在洛赫村被认为是很不合情理 的。八十岁的守林人科拉波尔是洛赫村里公认的哲学家,他评价维克多的生 活是“没有意义没有光明,像狼一样地生活着”。他说:“维克多像狼一样 ,只为自己生活。尽管他眼睛明亮,但是他的心已沦落、冷漠,没有感情, 他的心是瞎的。”科拉波尔说这责任全在维克多的母亲克劳弗。她从小就不 培养维克多的精神世界,只会照顾他的身体。克劳弗大婶生病时,她从不让 维克多知道,怕他会担心,她总是独自承担痛苦,因此维克多从不会照顾别 人、关心别人。维克多小时常去他家隔壁的一对老夫妇家,老人没有儿女, 所以很喜欢维克多,每次他去后,老人都会拿出许多维克多爱吃的东西给他 吃。后来老人生病了,克劳弗大婶却不准维克多去看望他们,她说:“这么 痛苦的事,何必让他知道呢?” 从小就不让孩子体会别人的痛苦,不让孩子有强烈的情感体验,这就是 教育的错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予只会成为“狼”一样的入,他的心里 没有人的感情,也没有痛苦、快乐、悲伤和恐惧,什么都没有。父亲与我谈 起这些事时总会感叹:“活着与死去对这种人来说有什么区别呢?”我赞同 道:“是啊!多么可怕的人生呀!虽然人活着,但心里只有空虚,体会不到美 与善,也体会不到丑与恶。”父亲说:“你不是这样的人,真得感谢上帝。 ”我笑了:“是您把我教育成这样身心健全而幸福的人,应该感谢的是您呀 !”父亲也开心地笑了,欣慰地说:“我一直希望你既有丰富的学识,又有 良好的品德。因此,对你的教育,我在各方面一直都十分重视,并不是只教 你知识;而你也做得很好,从小就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您也做得很好 呀!爸爸。”P112-P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