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文艺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00
折扣购买: 心如朗月/吴泰昌集
ISBN: 9787539663463
吴泰昌,1938年生,安徽省当涂县人。1964年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文艺报刊编辑工作。1984年至1998年曾任《文艺报》副总编。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五、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七届名誉委员。兼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儿童文学》编委、《小说月报》顾问等。他还是冰心研究会副会长。 已出版散文、文学评论集《文学情思》、《梦里沧桑》、《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我认识的钱锺书》、《我认识的朱光潜》等二十余部。《艺文轶话》获中国作协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有《阿英文集》、朱光潜《艺文杂谈》、孙犁《书林秋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7—2000年)散文选》等多部编著出版。
海棠花开 我每天上班,骑自行车快行半小时。我常跑的一条道 ,心中的一条自然线,是从叶圣陶老先生住的那条僻静的 胡同里穿过。有些日子,我就利用上班或下班的间隙,踏 进叶老家那座古老的四合院,直奔后进。先见到叶老的长 子叶至善,每次总能得到一杯新沏的热茶。主人说明,茶 叶是家乡捎来的,颜色碧绿,像我从小喝惯的那样。常有 的情况是,正当我们攀谈得情意浓厚时,叶老听到了客堂 里的谈话声,便慢步从西耳房的卧室里踱了出来,右耳戴 着助听器,或者站在一旁听,或是参加谈论。所以这几年 ,我常有机会受到这位八旬老人富有哲理的教诲以及在写 作编辑工作方面的精辟的指点。叶老的谈话耐人咀嚼而又 风趣横生。他那洪亮的声音,他那十分浓重的银白色的须 眉,常常引起我奇怪的联想:在学生时代读叶老的作品, 我那时就想象过作者应该是这样恳切的一位老人。作家用 蘸着自己的情感的色彩的笔,将读者带到艺术的天地中去 。而读者在读作品时,往往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认识 作家,在内心塑造作家本人的形象。也许这就是通常所说 的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灵的沟通吧! 北方的春天到得晚,要四月才真的暖和起来。这是老 年人做户外活动的好季节,叶老也开始在自家的院子里散 步。院子东北角上的那棵有了年头的海棠树发绿了,开花 了。八年前,叶老与四位幼年时代的朋友约定,每年4月19 日在家里小聚,观赏盛开的海棠花。这四位老友是王伯祥 、章元善、顾颉刚、俞平伯。王、顾两位已经作古了,去 年在海棠花下聚会只剩了三老。近几年来,不少老朋友相 继去世,叶老固然怀念他们,但是对于这自然的规律,他 并不忌讳。有人祝贺他长寿,说他一定能活到一百岁。他 总是笑着说:“今后的事情,我没法谦虚,只好看吧。” 可是我总有这样一个愿望,能够年复一年,看到叶老的白 于霜雪的须眉,与一丛丛光彩烨烨的海棠花叠印在一起, 我也能够年复一年,坐在叶老跟前,静听他的教诲。 以前春节家人要团聚,亲友要往来,因为过完节,为 了各谋生计,许多人又要四处奔波。叶老说,过去,十七 八岁的人就要挑起生活的重担。他自己就因为家境贫寒, 中学毕业后无法升学,1912年春节过后就当小学教员了。 数年后,又是过完春节,他和吴宾若、王伯祥一同搭乘航 船去苏州乡下古镇角直的一所小学任教。从1912年到1982 年,整整七十年。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叶老从事 教育事业就经历了整整七十年,这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是很 少有的。 1982年2月 徽州道上 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刚沏的新茶喝了二道,还那 么青绿,就不得不停杯启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是 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 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的记忆。中学时,每 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 ,担心屋檐的滴答声。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滋味,一觉 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