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万卷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双擎凌烟阁
ISBN: 9787547048276
一、立志从军,金榜题名 郭子仪出生的年代(公元697年)是唐则天后神 功元年,也是武则天晚年时期。这一时期边患堪忧 ,契丹、突厥等北方民族时有来犯。宰相狄仁杰曾 上疏武皇:“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 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 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资治通鉴》卷二百零 六)因此,自隋朝开科举先河以来,至武则天又开 武举先河,目的就是提醒人们忘战必危。所以,戍 边立功,达官晋爵,是将士乃至有为青年的必由之 路。 郭子仪的少年时代,是随着父亲郭敬之在天南 地北的军旅生涯中度过的。郭子仪的祖上曾是隋朝 “关陇集团”成员,父亲郭敬之,曾先后任吉(今 江西吉安市)、渭(今甘肃陇西县)、寿(今安徽 寿县)、绥(今陕西绥德县)、泗(今江苏泗县) 五州刺史。可以说郭敬之任职所涉及的地域面积都 非常广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遍及唐朝各 地。成年以前,郭子仪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唐朝官 员迁徙赴任,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船舶,这样远距 离的大范围的迁徙任职,有利于开阔人的眼界,而 且所经各地的气候、地貌、风俗差别很大,这些阅 历,都对郭子仪的成长给予了丰富的营养。《郭家 庙碑》中描写到,说郭敬之,自幼仁爱,长成有德 ,风度闲雅,平生不做违背礼法之事;故玄宗皇上 诏曰:“故中大夫寿州刺史郭敬之,果君子之行, 毓达人之德。才光文武,政美中和。”父亲的这些 好品德,对郭子仪的成长和尔后的担当,都起到了 很大的影响。 坊问传说之一:郭子仪八岁时在军营就能挥舞 大刀,天赋神力,将士惊愕。郭敬之甚是欣喜,遂 因势利导,言传身教,不仅授武功,敦促其读《论 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圣贤之书,而且每 迁一地任职,无不请贤达能人辅之。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春季,中书省颁 诏文武恩科开考,及冠之年的郭子仪在父亲的鼓励 下报名应试。根据(《新唐书》选举志)要求,考 试科目包括:长垛(步射)、马射、马枪、翘关( 举重)、应对等五项,凡及格者算及第,再经兵部 三铨,最后由吏部、兵部加盖(告身)治印,优胜 者还需上殿殿试,面谢圣恩。几天应试下来,郭子 仪不负父望,力冠群雄,夺魁登科。 坊间传说之二:玄宗皇上是在大明宫的紫宸殿 殿试郭子仪等武进士的。当时在场的还有知内侍省 事、宦官高力士,宰相姚崇,辅国大将军王毛仲, 以及中书省、吏部、兵部等有关主考官员。由于事 先阅过郭子仪的“武论”,玄宗皇上依据边关外忧 的现实思考,没有就郭子仪的“武论”殿试,而是 题外问武略: “北夷边患,由来已久,拒之何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