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科技
原售价: 109.90
折扣价: 80.52
折扣购买: 你当我好骗吗?
ISBN: 9787573915245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主任,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博士后,曾任瑞士纳沙泰尔大学认知科学中心研究员。 主要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理性的功能和运作机制,二是人类如何评估自己所面对的信息,其研究成果对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荣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杰出贡献奖。 与法国认知科学家丹·斯珀伯合著《理性之谜》一书。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研究成果被《纽约时报》《卫报》《新科学家》《波士顿环球报》《环球邮报》《大西洋月刊》《纽约客》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09 除非有强有力证据, 否则人们不会轻易改变观点 竞选的结果,几乎在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如同我们一再看到的,无论政治宣传多么刻意地说服民众,都未能动摇民众的观点。这些失败局面是因为民众保持了应有的警觉性吗?或者是因为宣传单位不够老练或缺乏技巧?竞选顾问、舆论专家、市场营销专员、民意调查员、危机管理顾问以及其他熟悉现代民主的专家们也许在宣传上更为敏锐,而政治宣传依靠的是对媒体的垄断控制权,或许缺乏竞争的环境削弱了宣传部门的动机和潜力?相比之下,现代政治竞选中的竞争异常激烈,给了专业人员大量的机会来磨炼、完善自己的技能,并学习如何指导候选人胜选,帮助候选人找出能助力选举的得力干将。 我在这里重点讨论美国政治,原因有二。首先,美国政客的经费支出远远超过其他国家。2016 年,美国在政治活动上的花费高达 64 亿美元,而 1/3 用于总统大选。1 其次,这也是绝大多数有关研究的关注点。美国的选举活动,尤其是引人注目的总统大选,与其他地方的竞选也有相似之处。媒体把选举报道成情节一波三折的大戏,充斥着各类曲折的阴谋故事。候选人在民调中支持率的涨跌总是取决于一针见血的广告、感人至深的演讲和候选人在公开辩论中的表现。的确,志愿者挨家挨户拉选票、数小时的电视广告、无数的拉票电话,以这些手段来看,我们的确会期望相应的戏剧性效果。 然而,专门探讨政党和媒体能否胜选,或者更笼统地说,是否能动摇群众意见的研究出乎意料地得出了模棱两可的答案。风靡 20 世纪前 10 年的传播模型叫作“皮下注射理论”(hypodermic needle),或称“魔弹论”(the magic bullet)。根据这个模型,人们会全盘接受媒体宣传的一切。它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新奇的政治宣传策略为基础的,认为群众对任何接触到的刺激都会产生条件反射。但该模型缺乏数据支持。随着民意调查和投票记录的出现,以及人们对媒体影响力的适度研究,20 世纪 40 年代和50 年代开始成为“最小效应”(minimal effect)理论的时代。在总结了多年的研究后,约瑟夫·克拉珀(Joseph Klapper)在 1960 年主张,“政治交流更多的是强化,而不是改变观点的媒介”,这个结论让人联想到关于政治宣传的研究结果。 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政治学领域也兴起了实验研究。研究人员不会亲自在现场量化人们的意见,而是将被试带进实验室,让他们接触各类信息的刺激,如竞选活动资料、电视新闻等,之后再量化这些刺激对被试观点的影响。这些实验技巧揭示,媒体有能力影响群众舆论,但不能直接告诉人们该想什么,而是告诉人们该从什么方向上想(议题设定),如何更清楚地理解问题(设定框架),以及该依据哪些标准来评判政治家(启动)。 这些影响不像皮下注射理论说得那么直接,但仍可能十分强大。用经济政策来评判政治家的选民和用堕胎政策来评判政治家的选民,两类人的投票结果很可能迥然相异。 实验的技术优势在于其方法的严谨性。实验环境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被试能随机接触各式刺激,且研究人员能仔细地监测被试的反应。但这些方法缺乏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因为现实环境是不受控的,很难说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比如,一些研究表明,在电视上看到的不同新闻会改变人们的政治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电视新闻的,而是可以自行选择观看什么样的新闻,甚至可以选择要不要看新闻。 政治学家凯文·阿西诺(Kevin Arceneaux)和马丁·约翰逊(Martin Johnson)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这些实验中,被试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可以自由地选择观看的频道。他们观察到,许多被试根本不看新闻,而选择看新闻的被试大都有渊博的政治知识,他们也不太可能因为新闻中的内容而改变想法。即使是在更具生态效度的研究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在某些问题上,政治活动和媒体确实能塑造群众舆论,但它们的影响方式也表明,民众是不会毫无疑义地对政治活动里的信息照单全收的。 迄今为止,关于竞选活动或媒体能否影响民众舆论的最重要的调节因素是人们既有观点的强度。在绝大多数政治议题上,民众没有强烈的观点,甚至没有任何观点。这也说得通,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议题,民众收集信息都需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在 2000 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很少有选民明白小布什和戈尔这两位主要候选人在社保问题上的立场。当人们听说他们所支持的党派候选人有特定类型的观点时,他们往往会根据“党派线索”来判断,并采纳这种观点。如果你多年来一直信任一个党派,那么在不熟悉的问题上,跟随它的步伐就是合理的。追随党派线索这件事反映了信任机制大致良好稳固的运作方式。人们也很擅长识别出身边最了解政治问题的人,并参考他们的建议。整体来说,人们更容易受到可靠信息的影响。比如,一家报社很意外地支持了一名反对党的候选人,这时,这个信息更加可靠,人们只会被这些出乎意料的政治背书所影响。\\\" "知名认知科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主任雨果·梅西耶颠覆式新作 作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主任、知名认知科学家,梅西耶深入研究推理、论证与说服他人的科学数十年,科学作家万维钢说他是“必将比肩丹尼尔·卡尼曼的思想家”,本书是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颠覆人们关于信任的主流观点,揭示人类面对骗局和谣言的真实态度 颠覆“人类是轻信和易受骗的”这一主流观点,指出我们不会盲目相信他人告知的信息,哪怕是出自名人或大多数人之口;相反,我们会判断该信任谁和相信什么,要影响我们根本不容易。看似的轻信和盲从,只是因为符合人们的zui佳利益,正所谓“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升级思维水平,提升你的影响力与决策收益的科学方法 通过大量颠覆性的认知科学新发现,带你从全新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的诸多事件,这将大大提升你的逻辑和思辨能力,进而提升个人影响力。同时,帮你在充分理解开放式警觉机制的运作原理之后,明智地开放更多的信任,从而使个人和社会获得更广泛、长久的决策收益。 万维钢千字长序推荐,吴声、史蒂芬·平克、保罗·布卢姆挚爱捧读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万维钢8千余字长序推荐,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场景方法论提出者吴声挚爱捧读, 《自然》杂志,《新科学家》杂志,《理性》作者史蒂芬·平克,耶鲁大学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心理学教授莉达·科斯米德斯等一线科学杂志与多领域大咖重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