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
作者: 夏松凉|主编:贾平凹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9.80
折扣价: 6.66
折扣购买: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
ISBN: 978730505918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孔子语录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 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作者】 孔子(前551一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世为宋国贵族,父亲叔梁纥(he)做 过鲁国陬邑大夫。孔子少时曾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吏,中年以后 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五十六岁时曾由大司寇摄行相事三个月 ,不久即去职。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国,前后十三年。六十八 岁返鲁后,便致力于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工作。相传他曾删《诗》《书》 ,定《礼》《乐》,作《春秋》。弟子三千,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是我 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的核心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人应该把“爱人”作为最高的 道德。同时他又提倡“礼”,用“礼”来约束自己。政治上主张“德治” 与“举贤才”。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思想主要反映在《 论语》一书中,不但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而且在国外都有重大的影响 。 【讲析】 这六则语录均选自《论语》。《论语》是孔子后学记叙孔子及其弟子 言论、活动的一部书,成书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 料。全书内容丰富,语言形象精炼,常常通过对话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 性格。同时书中一些格言式的哲理名句,含义深刻,一直传颂至今,成为 人们常用的成语。东汉时《论语》已被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此后,长期成为科举取士 的初级标准书。 本书所选这六则语录,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 及个人修养。 一、二、三则语录主要论说学习方法,也兼论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 在学习方法上,提倡不但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学 而思之,开动脑筋。既反对学而不思,又反对思而不学。即使别人不了解 自己,也不要恼怨生气。 四、五、六则语录主要论说学习态度,也兼论学习方法。在学习态度 上,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多方 面向人学习,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些语录含义丰富,语言精炼,是孔子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是至理名言,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而能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 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高 尚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得到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毫无所得(一说迷惑不解),只思考 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做‘文’呢?”孔子说:“(他) 聪明而又爱好学习,能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辱,因此他的谥号 称为‘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到的知识,认真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 别人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 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的缺点时,就去改正它。 ”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 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 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 之则生,弗得则死,哮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 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战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为了推行政治主 张,曾游历齐、宋、滕、薛、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后退而与弟子 万章等著书立说,成《孟子》七章。孟子的思想即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推行“仁政”,提倡恢复井田制,主张“民贵君 轻”,反对不义战争。其文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常以比喻与寓言来说明 道理,不但引人入胜,而且逻辑严密,对后代散文发展有深刻影响。宋元 以后,孟子被尊为“亚圣”,享受祭祀,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被列 入“十三经”与“四书”之中。 【讲析】 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要“舍生取义”,不要为物欲所蔽。宋朝大学者朱 熹指出:“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 计丰约于宴安之时(而不免在平时与人计较多少)。是以君子不可顷刻而不 省察于斯焉。”(《四书集注》)全文三段围绕这一主旨层层展开论述。 第一自然段,论述人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 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这一段分三层来论述。第一层(从开头至“舍 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作比喻,正面提出“舍生取义”。第 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辟也”)解释人所以能“舍生取义 ”,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第三层(从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本段结尾)从反面论证,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 ,那就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可事实上人还是有羞恶之心,不贪生,不避 死的。这一段先正面提出论点,接着进行分析,最后从反面进行论证,层 次极为清楚。文中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来比喻当人处于“生”与“义 ”矛盾的关头,应当“舍生而取义”,形象而深刻。 第二自然段,再举比喻说明这种羞恶之心不独贤者有之,人人皆有之 。 第三自然段,论述人不应为物欲所蔽而丧失“本心”。先指出,有的 人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不辨是非地接受了 “万钟”之财。接着批判说,以前宁愿身死而不受,现在却为此三者身外 之物而不辨礼义受之,这种行为还不应该马上停止吗?全篇的中心是说人 不应为物欲所蔽,为了正义应当舍生而取义。全文直到这里才点到本题。 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他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道理 。他论证问题时常常从人们最容易理解的事物说起,然后逐渐转入正文, 再层层深入分析下去,最后揭示主旨。本文用的就是这种写法。例如文章 开头以鱼与熊掌设譬来说明“生”与“义”的关系,把这样一个有关人生 价值的重大问题举重若轻地提出来了,给人以形象具体的感觉;接下来一 层一层地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对不辨礼义贪图富贵行为的谴责,用反衬和 质问的手法写出,语气也转入严峻。全文一气呵成,而在篇章结构、用词 造句、语调气势上,都可以看出作者安排的精到和功力。 【译文】 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两者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 么我宁愿)舍弃鱼而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 两者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求取正义。生命也是我 想要的,但我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 ,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也 不躲避。如果我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 全生命的(方法)为什么不使用呢?如果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那么凡是可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为什么不能采用呢?按这一方法(去做 )就可以保全生命,但是有人却不这样去做;按这一方法(去做)就可躲开祸 患,但是有人却不这样去做。因此,人们想要的东西还有超过生命的,人 们所厌恶的东西还有超过死亡的。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想法,每个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人能够(操 守这种品德)不至丧失罢了。一筐饭食,一碗菜汤,得到它便可活下去,得 不到就会饿死。(然而,如果轻蔑地)吆喝着给人(吃),路上走的(饥饿的) 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过去给人,就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对于)一万钟这样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 么这万钟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为了妻妾的奉养 ?为了让认识我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吗?从前为了正义宁愿 自己死亡而不接受(别人的施舍),今天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 了正义宁愿自己死亡而不接受(别人的施舍),今天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 了;从前为了正义宁愿自己死亡而不接受(别人的施舍),今天为了所认识 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还不应该停止吗?(如果有 人仍这样做),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 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