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万物归一
ISBN: 9787559823168
安妮·迪拉德,作家、诗人、博物学者。1945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现居纽约。1971年,经历了一场几乎致命的肺炎之后,迪拉德在弗吉尼亚的听客溪生活了一年,深入体验生命,由此写就的《听客溪的朝圣》一书,使她29岁便获得普利策奖,在美国文坛激起巨大回响。她的回忆录《美国童年》入围全美图书评论奖决选,《教顽石开口》获《波士顿环球报》“十年来Top作品”,小说《梅特里一家》入围2008年福克纳笔会奖决选
每天都是一个神,每日都是一个神,神圣与时俱在。我敬拜每一个神,我赞颂分割出来的每一天。每一天,从时间中分割出来,包裹在时间的外壳里。五颜六色的外壳,一个漫延无边的外壳,在拂晓时分,快速地越过群山,裂开了。 我在一个神中醒来。我醒在一双紧拥被子的双臂中——拥我之紧,以至拥进了被子中。 是谁在吻我——已然在吻我。我醒来,“哦”一声,从枕头上爬起。为什么我该睁开双眼? 我睁开双眼。神从水中升起。他的头颅盈满海湾。他是普吉特湾,他是太平洋 ;他的胸膛从牧场中抬起 ;他的手指是冷杉 ;岛屿沿着他的肩膀渐低渐湿。岛屿从他的肩膀处融入蓝色,滑入水中,滑入虚空。光亮的海水,如同一个舞台。 今日之神起来了,他细长的眼睛在云中闪烁。他猛甩双臂,播撒出五颜六色 ;他屈身弯腰,把天空搂在怀中 ;他躬身,躬身播撒,拥抱一切,铺洒我身,如同皮肤。 被子下面,一只猫咪缩在我的膝盖弯里。她醒来了 ;她缩着身子,扯咬着身上的金属缝合线。这一天是真实的 ;我已然能感觉到它的咔嗒声,听到它在我的膝盖后面咔嗒作响。 这一天是真实的 ;天空越过群山咔嗒咔嗒心满意足地寻就其位,环绕着群岛扣紧,噼里啪啦地拍击着海湾。气流在农场屋顶上涌动 ;气流攀升涌进谷仓的大门,摩擦着谷仓黄色的窗户。气流叩击着我分开的手指,敲打着我的耳朵眼儿,满满当当的。我叫它简单,因其连续流畅,因其独来独往。 推开猫咪。站起身来捋平被子。“哦,”我轻唤出声,“哦!” 我独自一人,住在华盛顿州普吉特湾的北边。有一只金色的猫咪,睡在我的腿上,唤作小不点儿。早上,我逗着她毫无表情的脸。你记得昨晚么?你记得么?早饭前我得撵走她,非此不能用餐。 还有一只蜘蛛,在浴室里,留下来与我做伴儿。她那套小小的装备,总是在提醒我借我之力死掉的一只蛾子。那只母蜘蛛,本身属类不详,腹部圆咕隆咚,乏善可陈。六英寸长乱糟糟的一张蛛网,不知怎地倒是经营得有声有色,让她活下来,让我为之惊叹。蛛网本身就在角落里,在马桶的后面,瓷砖墙和地板之间。我原本以为,那个地方窄巴巴的,什么都不会有。可是,在蛛网下的地板上,却躺着十六七枚她扔在那儿的尸体。 蛾子锲而不舍地扑向烛火。嘶嘶作响,触火即退,翻转着消失在厨用平底锅的阴影中。或者,让火燎上了身,落下来,热辣辣的翅膀,好像要融化了,碰到什么粘上什么——平底锅,锅盖,汤匙——如此这般,粘住的蛾子只能小范围内扑打着,没法飞也跑不了。 碰到这种情况,我会拿根棍子,轻轻敲打一下器物,让蛾子们解脱出来 ;早上的时候,我会发现厨具上镶满了扯碎的蛾翅留下的金色斑点,铝制品上到处都是亮闪闪的粉末三角形。我就这样读着书,烧着水,更换好蜡烛,接着读书。 某个晚上,一只蛾子扑进了烛火,让火给逮住,烧干殆尽。当时,我肯定是盯着烛火的,要不就是那一道阴影划过书页时我抬起了头 ;不管怎么说,反正我是看到了蛾逝的整个过程。一只金色的雌性蛾子,很大的一枚,翼幅展开足有两英寸长。她扇动着翅膀扑进了火,腹部落入了烛泪里,粘上了,烧起来,动不了,几秒钟内就被烤干了。她那舞动的翅膀,就像棉纸一样烧起来,放大了烛火的火圈,让黑暗中我毛衣的袖子、身边金凤花的绿叶和松树皱巴巴的红色树干瞬间一蓝。很快,烛火又重新聚集,蛾翅化作一缕青烟散去。与此同时,她的六条腿蹬了几下,蜷曲起来,烧黑了,不动了,最终消失殆尽。她的头猛力地抽搐着,发出嘶啦的响声 ;触角变脆烧化,厚重的口器噼啪一响如同发令枪一般 ;当这一切结束时,她的头,据我判断,就像她的翅膀和腿一样已经烧没了。她是一枚新蛾子还是一枚老蛾子?她交配过吗?产卵过吗?她完成她的使命了吗?此时此刻,剩下的只是她胸腹部亮闪闪的角质壳——残缺的,烧得塌陷的一段金色条状蛾身,直直地挤在烛泪形成的凹陷里。 “今日之神在疯长,雨水湿透了他的身体。他的胳膊伸展着,拥抱着潮湿的牧场;他的手指张开着,触摸着海岸。他是时间的鲜活皮肤;他像任何一棵树一般随着白日迅速生长…… “然而。这本书里什么都没有发生。仅有零星分散在语言各处的小小暴力,存在于被剪去时间的角落里。” 关于万物,关于无一物 一本异常丰富、美丽而有力的书……自然的暴力有时令人难以承受,语言却是非凡壮丽的。迪拉德对飞蛾之死的描述令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黯然失色。大自然被如此清晰、勉力地注视着,以至让人热泪盈眶……一本稀有而珍贵的书。——《纽约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