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ISBN: 9787520707503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先生精于“小学”,博通四部,被誉为一代“通人”。著名学者曹聚仁、思想史家蔡尚思等人曾把张舜徽先生誉为与钱穆齐名的国学大师。张先生著作等身,有《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四库提要叙讲疏》等数十部。
“史”字的本义,既是“文字”,那么,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材料,都可称为史料。这个道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报孙渊如书》中早已指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也说:“史之外,无有文字焉。”近人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也说:“凡以文字形诸记录者,盖无一而不可于此中得史料。”都是比较通达的见解。不过他们把史料看成史学,那就错了。如果拿很广泛的尺度去衡量古代历史学者的写作,像公元前一世纪大史学家司马迁所作《史记》,它的任务,虽在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但它的内容,却包括了广泛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八书中的《天官》《河渠》,叙述了自然现象;其他纪传,记录了社会变化。两千年前,我们祖先在编述历史书籍方面,便已具备了这样庞大的规格!我们必须继续发挥这种精神,把研究历史的范围推广。 史的范围既很广泛,不独一切书籍、报章、档案、信札、艺术品,以及金石刻辞等,是宝贵的文献;即如老药铺里的药物价格表、流水账簿,大地主家里的田亩契约、收租和高利贷的簿据,可从其中考察若干年前的物价和一般生活水平,以及农民受压迫剥削的实际情况,也都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问题的重要对象和可靠依据,值得人们重视。有人以为史的范围,推得这样宽博,凡用文字记载的材料,都是史料。那么,我国旧的所谓“经史子集”四部,便合而为一了。这个问题,是容易理解的。本来所谓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分类,是在图书日益繁多的时候,为编目方便起见,把它们以类相从,排列起来,易于寻检。当汉代学者刘歆编订中国第一部图书总目录——《七略》的时候,把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六艺,便是后世的经部;诗赋,便是后世的集部;其余四类,后世合为子部,那时根本没有统括历史书籍的部类。这是由于当时记载历代史迹的书籍,从《世本》以至《汉大年纪》,仅有八家四百十一篇,不能独成一类,所以推本这种书籍的所自出,附列在六艺的春秋家。到西晋初年,荀勖编《中经新簿》的时候,由于史籍太多了,分其所当分,而合其所当合,便以“甲乙丙丁”四部统括天下群书。不过,当时甲乙丙丁四部的次序,是经、子、史、集,后来东晋李充将子部移后,史部提前,使“甲乙丙丁”成为“经史子集”的顺序。从此四部分类法,自唐以后,便一直沿用不改,这都是由于编订图书目录的人们,斟酌书籍多少,从而进退分合,来标立名目的。就书籍的发展情况来说,分类唯恐其不细密,但从书籍的本身来说,都无非是用文字记载宇宙事物和社会变化的一切现象而已,用不着此疆彼界,来加以区别的。 我国历史书籍起源虽早,但正式成为史学,还是从《史记》开始的。因为《史记》具备了史书内容的各种体例,给后人准备了许多条件。后世许多历史书籍,很少能出其范围,大半是模仿它,不过有些是“具体而微”,有些是“得其一体”而已。本书作者在写第三章时,特别就《史记》一书总的精神方面和处理问题、组织材料方面,举出其各种特点,促使读者注意,以便了解其他史籍时,有线索可寻。然后归纳到第十一章,说明刘知几、章学诚对各种旧史得失利弊的看法,这差不多成了古代史籍的小结。所以第三章和第十一章,是全书的重点。此外又补写了有关实录、学术史、史辨、史论、史考等方面重要书籍的简介共五章,于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重要部分,也约略地举列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