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34.00
折扣价: 19.10
折扣购买: 康熙教子治国理政
ISBN: 9787807701248
方木鱼,原名王刚,畅销书作家,讲师,书评人,《新青年》《文苑》杂志签约作家。已出版图书包括《曾国藩家书·精选点评版》《长物志》《随园食单》《琴史》(2017年)、《文房四谱》等。另在《人民*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香港《大公报》、《演讲与口才》《文史博览》《文史月刊》《读书文摘》《中外文摘》《决策探索》等报刊发表文章千余篇。
精彩内容 爵赏刑罚,公慎不可忽 训曰:**赏罚治理之柄[1],自上*之。是故转移人心,维持风化[2],善者知劝,恶者知惩。所以代天宣教[3],时亮天功也[4]。故爵曰“天职”,刑曰“天罚”。[5]明乎赏罚之事,皆奉天而行,非*柄者所得私也。《韩非子》曰:“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当,乃能生功止过也。”[6]《书》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7]盖言爵赏刑罚,乃人君之政事,当公慎而不可忽者也! 〔注释〕 [1]柄:权柄,权力。 [2]风化:风俗教化,指社会上**的道德规范。 [3]宣教:宣扬教化。 [4]天功:天的职守。 [5]爵:礼器。此处指铸有铭文的礼器。天罚:上天的惩罚。 [6]《韩非子》为战国时韩非所撰。此句意思为:奖赏有功之人,处罚有罪之人,倘能准确无误,则会促成人们立功,防止人们犯错。 [7]五服: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五章:五种彩色。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法。五用:五种用法。懋(mào):盛大、褒美。故宫中有懋勤殿,“懋勤”之名,取“懋学勤政”之意,为皇帝的书斋雅室,贮存皇帝**的图书翰墨、文房四宝,皇帝常在此读书,批阅奏本及鉴赏书画。康熙幼年时即在此读书。 〔译文〕 **实行赏罚、治理百姓的权力,是自上而下*控的。所以才能转变人心,维持社会风化,使为善之人知道自己会*到人们的勉励,为恶之人知道自己将*惩罚。这就是代替上天宣达教化、辅助上天建立大功之意。所以,礼爵上说这是“上天的职责”,刑鼎上写着“上天的惩罚”。赏罚之事,都是奉天意而行,*不是掌握权力的人凭一己私意恣意妄为的。《韩非子》说:“奖赏有功之人,处罚有罪之人,如果能做到准确无误,就会促使人们立功,防止人们犯错。”《尚书》也说:“上天授命给有德之人以表示尊卑有别的五等五色**。上天用五种刑罚惩罚那些有罪之人,**的政事才能兴旺发达。”这些都是在说奖赏、惩罚之事,都是做天子的政治事务,应当公正、谨慎,不可掉以轻心。 〔延伸阅读〕 《管子·七法》上说:“罚有罪、赏有功,则天下从之矣。”即惩罚有罪的,奖赏有功的,那么天下的民众都会服从。赏罚公正,从古至今一直是治国用人的基本原则之一。《吕氏春秋·当赏》:“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韩非子·主道》:“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者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说的都是赏罚公正、不殉私情,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论赏罚。 《尉缭子·武议》提出了“刑上究、赏下流”的观点:“杀之贵大,赏之贵小。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即处罚时重点追究职位高的人,而行赏时注重底层人。《六韬·将威》也持类似观点:“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既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所行也。”心理学认为这种做法,是通过提高赏罚的影响力来增强赏罚的效果。 关于赏罚的效率问题,古人则遵循“赏不逾*、罚不迁例”的原则。《孙膑兵法》说:“赏不逾*”,即行赏不拖延,要及时进行。刘基《百战奇略·罚战》说:“罚不迁例”,即违反*纪,必须当场处罚、坚决执行。赏罚及时,可使赏罚的行为得到强化,赏罚效果得到增强。 古人虽重赏罚,但并不**依赖赏罚。《庄子·在宥》说:“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即尽天下之力用于奖赏也不足以劝善,尽天下之力用于惩罚也不足以止恶,所以天下再大也不足以赏罚。《韩非子·说疑》则说:“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 〔以史为鉴〕 众多掌权者都倾向于罚比赏*重要,*有威力和成效,即使黄帝在处理与臣下的关系时,也是“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以罚为主。《资治通鉴》载:“太宗有马名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武则天)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断其喉。’”唐太宗有一匹叫“狮子骢”的马,别人都**不了。武则天说:“我可以制伏它,只要陛下赐臣妾三件东西,铁鞭、铁锤、**。先以铁鞭抽它,不服就用铁锤敲头,再不服就以**刺它的咽喉。”太宗惊诧,对武则天刮目相看并有所警惕。武则天**烈马的方法同样是她的驭臣之道,即严刑重罚。而在她当政后,也的确是按这一方针执行的。 康熙以仁术治天下,赏罚分明,*加强调道德模范的表率作用,对于刑罚的使用,则异常谨慎。康熙**重视官员道德修养,尤其是清官的表率作用,因此,对于清官,他会认真培养扶植,并加以奖励。康熙朝的“天下**廉吏”于成龙,是一位深得百姓爱戴的好官,康熙也多次对其进行嘉奖。康熙二十年(1681),于成龙进京朝觐,康熙褒奖他为“今时清官**”,并赏赐给他国库银一千两、皇帝自己乘坐过的骏马一匹,甚至亲自作诗以示褒扬和恩*。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成龙去世,康熙赐谥号“清端”,取“清廉*佳”之意,并加赠“太子太保”头衔。 有时候,康熙也会采取功过相抵的办法,既肯定功劳,也严格纠正其过。如明珠在平台过程中,以钦差身份去**招抚,因其自负高傲、做事*率,差一点被郑经杀掉。回宫后,众人都以为明珠会遭重罚,但康熙却因其被抓后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终认为他功过相抵,只象征性地降了两级。这既让朝中其他大臣明白办事不力的后果,*明白了坚守气节的重要性。康熙本质上是一位**宽仁的君主,他曾说:“人命关系重大。朕心深用恻然。其定律之外所有条例,如罪不至死,则新例议死,或情罪原轻、而新例过严者,应去应存,著九卿、詹事、科道,会同详加酌定确议具奏。”在处理鳌拜案时,康熙充分显示了他的仁心。康熙擒获鳌拜后,仅用了十天就宣布处理结果,鳌拜因功高免死被处以拘禁,遏必隆“免其重罪”,数月之后,又“特为宽宥,仍以公爵,宿卫内廷”,除了已经处死的班布尔善等七人及济世和吴格塞等人外,其他涉案人等均宽大处理。 唐太宗李世民《帝范》曾说:“显罚以威之,明赏以化之。威立则恶者惧,化行则善者劝。适己而妨于道,不加禄焉;逆己而便于国,不施刑焉。故赏者不德君,功之所致也;罚者不怨上,罪之所当也。故《书》曰:‘无偏无*,王道荡荡。’此赏罚之权也。”康熙信奉君权神授的思想,他从代天行事、替天行道的高度,强调赏有功、罚有罪,切忌出自私心,*不能掉以轻心,虽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他告诫后人不可为所欲为而要培养强烈的自律意识,这是难能可贵的。 人之才行,当辨大小 训曰: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称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朕曾于护*、骁骑[1]中问其人如何,而侍卫有以端密[2]对者,*卒人等岂堪当此?端密乃居大位之美称,*卒止可言其朴实耳! 〔注释〕 [1]护*:官名,指皇帝身边的护卫*官,清朝时则以守卫京城的八旗兵为护*,设有护*统领。骁骑:官名,清有骁骑参领、副骁骑参领等*官各12名。 [2]端密:形容一个人正直、慎密、沉静。 〔译文〕 一个人的才干、品行,应当结合他的地位高低、为官大小来断定。身居高位的大官,可以称赞他为官清廉。那些供人差使的下人也能冠以“清廉”之名吗?我曾经在近卫护*、骁骑官兵之中询问某人怎么样,侍卫中竟然有人以“端密”这样的评语回答我,像当兵的*卒等人,怎么可以用“庄重缜密”来评价呢?“庄重缜密”是身居高位的大官才能享用的美称,至于当兵的诸如*卒之类的小人物,*多只可以说他朴实。 〔延伸阅读〕 八旗历来被清朝诸帝视为*可靠的*事力量,而护*和骁骑都是八旗兵的重要组成部分。昭梿《啸亭杂录》载:“都虞司掌内府兵卫等事。凡训练内府护*、骁骑,岁以春秋二季,由该管官督率*演,各赏罚有差。凡宿卫大内,护*统领宿神武门内,掌顺贞门钥,其大内后复道中,皆内务府护*直宿。其直宿西华门北者,合护*、骁骑、步*及三旗服役人、銮仪卫校尉别立班次,曰防范兵,专司戒火。” 八旗分左右两翼,各设左翼前锋和右翼前锋。右翼是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左翼是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八旗左右两翼,各设前锋统领一人、护*统领一人,分别率领护*参领、护*校以及护*营兵。每旗各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统辖本旗的*民,掌管兵马、钱粮及户籍、田地等大权。负责留守京城、保卫皇室的禁旅八旗兵称为“京旗”,前锋营、护*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巡幸则保卫行营。 清代八旗中设,骁骑营隶属禁卫*,兵员叫“马甲”,从满、蒙旗中每佐领(*事编制单位,康熙朝每佐领的壮丁数约为三四百人)中选拔20人,汉旗中每佐领中选拔42人,满、蒙、汉马甲共28000多人。满、蒙、汉*各自为营,驻防外地的骁骑营由满、蒙、汉*混合编组,由八旗都统分别统领。 〔以史为鉴〕 历代对官员的考核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涉及每个官员的升降奖惩情况。 清朝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并以考核结果决定官员去留。三品以上官员由亲王一级的大臣负责,各部级官员由部首负责,地方官则由总督或巡抚负责。获得议叙,即奖励的,须经考核后由吏部呈送皇帝,以提拔任用。毫无政绩的官员则要免职。官员犯了错误还要视情况接*罚俸、降级、革职等处分。年龄70以上或者有病在身的官员,可上书皇帝致仕还乡,即退休。 清代官员考核标准要求“四格八法”,“四格”分守、才、政、年四方面,即*守、才干、政务、年龄。其中*守的考核又分清、谨、平三等;才干的考核分长、平两等;政务考核分勤、平两等。“八法”即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贪、酷、不谨、疲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不合格官员所犯过失,会根据八法中不同的条目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惩罚。《清会典·吏部》记载,当官“不谨”(即不慎),或“疲软无为”(即不勤)者,革职。“凡官贪者”(即不清),则接*比革职严厉得多的“特参”,即对贪官的参劾。 清代官吏考核以获得“清、慎、勤”三字为荣。《四库全书总目·吏部·官职类》载:“《官箴》一卷,宋吕本中撰。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上尝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案此三字,吕本中《官箴》中语也。’是数百年后尚蒙圣天子采择其说,训示百官,则所言中理可知也。虽篇帙无多,而词简义精,故有官者之龟鉴也。”文中“上”即康熙。 康熙说,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对于居高位的大臣和处在底层的*卒,应当采用不同的评语。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所决定的。 这将是目前所见的《康熙庭训格言》版本中*好、*全、*丰富的!!! 1. *好! 本书为“康熙庭训格言”释读丛书的第三册,全书分为“治国篇”“为政篇”“御下篇”“戒谗佞”“忌杀戮”“弓马篇”“典例篇”六个章节,叙述了康熙教导子孙们治国理政的根本、为官治吏的态度、导民向善的方法、促进社会**的目标。 2. *全! 本丛书共五册,囊括了“康熙庭训格言”的全部训言246条,并对所有训言都进行了梳理与翻译、解读与点评。 3. *丰富! 每一篇庭训格言,除了有对应的注释、译文之外,还有“延伸阅读”和“以史为鉴”两部分内容,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养生等知识。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康熙,还可以*加深入体会古代的各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