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之心(龚喜杰散文作品集)/中国新锐派作家作品文库

大漠之心(龚喜杰散文作品集)/中国新锐派作家作品文库
作者: 龚喜杰
出版社: 中国财富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2.70
折扣购买: 大漠之心(龚喜杰散文作品集)/中国新锐派作家作品文库
ISBN: 9787504763174

作者简介

龚喜杰,男,笔名宛平,南阳五朵山人,生于20世纪70年代,常抽闲摆弄诗歌、小说、散文以自娱,出版有诗集《流沙河的火焰》、散文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意》、纪实文学《进军南疆》、《新闻采写技巧与实战》等,现在塔里木一媒体谋生。

内容简介

带枪的庄稼把式 王震带领的部队,腰里总要比别的部队多一样东 西——种子,这支以农民为主的队伍对土地有着深深 的眷恋,打到哪里,他们就耕到哪里,种到哪里。 在陕西延安的荒原上,王震的部队虽然因为能打 仗而做了八路军的主力,而让他们名扬海内外的却不 是手里的枪杆子,而是铁锹和镰刀。 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了自给自足的种子,长 出了打不垮、饿不死的三五九精神。 解放战争后期,中央批准王震进疆,就是想让他 把三五九的精神带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来,在这片荒 芜的土地上植绿播翠,生根发芽。 这是老兵们求之不得的好事。第一批阿拉尔人就 这样诞生在塔里木河边的沙漠上。 他们穿着一身军装。一个肩头扛着枪,一个肩头 扛着新疆农民专用的农具坎土曼,成为新中国成立初 期中国最奇特的一支部队。 坎土曼本是新疆人种庄稼的主要农具,但阿拉尔 人把这个容易砍到腿上的内弯形铁锹当成了自己延伸 的十指。他们甩坎土曼的样子,好像在阵地上耍十字 镐。坎土曼飞舞出一个又一个曼妙的身姿,沙土犹如 塔里木兔子一样从他们的腰里窜出,顺着坎土曼飞扬 的角度,升腾起漫天的尘雾。 他们用坎土曼深入土地,探寻这片沙漠的秘密; 他们用坎土曼挖去一个个沙包,平整出一片片土地; 他们用坎土曼修建水渠,用河水浇灌蔓延的荒芜。 他们拓荒,也播撒文明的种子。没有犁,他们修 建了冶炼炉,打造出大量的犁,不但自己用,还送给 周围的农民,结束了少数民族群众用坎土曼翻地的历 史。看到跑墒严重,他们发明了镇压耙,成为保墒的 宝贝,亲自到农牧区示范。 有犁没牛,阿拉尔人将驴套夹到了战马的脖子上 ,自己也牵起一根绳子,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和战 马一起犁向希望的深处。 他们带着练就的手艺,在这片沙漠上涂抹绿色。 安徽人在这里种下了小麦,湖南人在这里种下了水稻 ,河南人在这里种下了棉花,河北人在这里种下了苞 谷,东北人在这里种下了大豆,江苏人在这里种下了 花生,甘肃人在这里种下了洋芋,四川人带来了辣子 ,云南人带来了糖萝卜,山西人引种了大枣,陕西人 引种了苹果,浙江人引种了杨梅,山东人引种了鸭梨 …… 死亡之海并不是那么轻易让人征服的。阿拉尔的 土地看起来都是沙子,然而,亿万年前海水的闪逝, 让无数的盐碱没有了依偎,它们借着雨水的力量,在 沙子的头顶聚集。没有雨水的沙漠腹地,这些如雪的 细微精灵,在沙海中苍茫沉浮。当清澈的雪水进入了 沙漠,盐碱活泛起来,吹着气泡,在细波微浪中飞舞 。清水沉下去,盐碱泛起来;清水上来了,盐碱就沉 入水底。这个植物的天敌顽皮地和三五九人捉着迷藏 。 水是庄稼离不开的血液,但过多的血液,会让庄 稼窒息。盐碱是庄稼不可或缺的骨头,可骨头太过沉 重,就会将庄稼封锁在死亡深处。 阿拉尔人掌握了土地的症结,他们挖起了排渠。 有多长的水渠,就挖多长的排渠。水渠和排渠相互缠 绕,并肩前行,一边送人清水,一边排走盐碱,清洗 出一块块奇迹。 殷殷鲜血,让土地上长出了希望的春苗。阿拉尔 成了庄稼园,阿拉尔成了百果园。塔克拉玛干沙漠里 的绿岛越来越大,阿拉尔的庄稼也越长越茂盛。 但第一批阿拉尔人显然不甘心做平庸的开垦者, 他们善于在战争中创造奇迹,更善于在庄稼地里创造 奇迹。 他们种植的轻飘飘的棉花,比沉甸甸的麦子产量 还高。阿拉尔人去国家棉花研究所汇报工作,科研人 员头也不抬,闷声闷气地问:“你们种植的棉花产量 多高?”阿拉尔人回答:“三百斤左右。” 科研人员当即跳了起来,惊叫:“怎么可能和河 南的小麦产量差不多?你们不会是‘放卫星’吧?” 科研人员收拾收拾行李,一路赶火车、坐汽车、 挤马车,风尘仆仆地来到阿拉尔,走进棉田中测量, 结果,还没测量完毕,眼睛就瞪成了玻璃球,他问随 行人员:“你们说的是千克还是市斤?” 当得知阿拉尔人说的是前者时,科研人员嘴巴张 得能塞下一个苹果。 领先全国的产量没能让阿拉尔人停下创造纪录的 脚步。在阿拉尔建起绿洲的六十年间,他们把棉花当 成了水稻种,创造的纪录一个比一个高,产量达到了 七百多千克。 阿拉尔人种植水稻后,到湖南取经,湖南人轻蔑 地问:“你们水稻亩产多少千克?” “我们种植技术还很落后,只能达到九百多千克 。”阿拉尔人颤巍巍的试探性答话,一下子就让湖南 人晕了。湖南人央求:“你们怎么种出来的,那么高 的产量?能不能给我们传授传授你们的高产经验,让 我们也学习学习?” 阿拉尔人到东北,给东北人讲大豆的种植技术, 东北人听得汗珠如豆;阿拉尔人到中原,给中原人讲 小麦,中原人如芒刺在背;阿拉尔人到四川,给四川 人讲辣椒,四川人听得浑身发烫;阿拉尔人到安徽, 给安徽人讲棉花,安徽人立即飘飘摇摇;阿拉尔人到 山东,给山东人讲梨子,山东人头脑如同进水;阿拉 尔人到山西,给山西人讲大枣,山西人心里疙疙瘩瘩 ;阿拉尔人到陕西,给陕西人讲苹果,陕西人脸上红 光闪烁。 阿拉尔人在四处求教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是庄 稼地里真正的王者。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