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精)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精)
作者: (美)威廉·曼彻斯特|译者: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翻译组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8.50
折扣购买: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精)
ISBN: 9787508649979

作者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美国记者兼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负重伤,获紫心勋章。战后先后在《俄克拉荷马日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报任采访记者。1959~1968年间任康涅狄格州韦斯莱扬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67年获哈儿马舍尔德研究所文学奖金。他既写历史、传记,也写小说。 主要著作有:《愤怒的城市》(1953年)、《季风的阴影》(1956年)、《洛克菲勒家史》(1959年)、《肯尼迪总统画像》(1962年)、《肯尼迪总统之死》(1967年)、《克虏伯的军火,1587~1968》(1968年)等。

内容简介

1951年1月4日,汉城(今韩国首尔)再次沦陷。共 产党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将美国军队阻隔在朝鲜半 岛中部的原州,破坏了联合国军的整条战线。麦克阿 瑟的第八集团军新任司令、陆军上将马修·邦克·李 奇微率领20万人(半数为朝鲜当地人)对抗40万中朝军 队,结果“落荒而逃,自食恶果”,使得远在华盛顿 的国务卿艾奇逊也感到情绪低落。 联合国军战线倒没被冲垮。李奇微投入后备兵力 ,利用空中优势,从两翼迅速集结军队,紧紧堵住原 州的缺口。1月中旬,即中国春节前夕,朝鲜的进攻 势头已过。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联合国军开始反击 。2月底,第八集团军被打回汉城郊区。3月14日夜, 李奇微重新占领汉城。两个星期后,两支大军再一次 在三八线上展开对峙,又回到三个月前的原点——单 就这一点,也可以说又回到9个月前战争爆发之际的 原点。 美国的这一代人仍在为“二战”取得的胜利激动 不已,又因近来顺利登陆仁川的奇迹而冲昏头脑,他 们不可能平静地接受这种僵持的局面。对于大部分美 国人而言,僵持(鼓吹有限的目标以避免无休止的战 争)就像异教邪说,听来令人生厌。《生活》杂志的 一篇社论表示,要拒绝与苏联共产主义“共存”,说 那是“政治哄骗”,是“致命的谬论”。“院外援华 集团”对美国政府不愿入侵中国东北不屑一顾,认为 它们是在“姑息”,极端保守的共和党人则认为艾奇 逊号召克制的做法几乎等于叛国。 战前的孤立主义正经历着一场不同寻常的改变。 12月,33个师的中国军人开始涌入麦克阿瑟的防护网 。两名孤立派曾公开表示要对朝鲜的远征军置之不理 。12月12日,约瑟夫·肯尼迪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 尔市发表的演说中呼吁美国人:“做好你们自己分内 的事,只在家园遭到威胁时再干涉。”12月17日,前 总统胡佛声援肯尼迪。他提出的理由是,在与共产党 军队进行的全球冲突中,美国军队不会永远处于上风 ,但美国空军和海军可以控制海洋,保卫美国。他告 诫美国人要安分守己,同时要喂饱“世界上饥饿的人 民”,以及贯彻他解决国家危机不变的政策——平衡 预算。 然而,敏感的孤立主义研究者注意到了一些新的 变化。胡佛的单干假设并非像起初那样孤独,也不是 仅限于西半球。他想“一边以英国为疆界,另一边以 日本、台湾、菲律宾群岛为疆界”,控制大西洋和太 平洋地区。接替胡佛担任共和党右翼领袖的塔夫脱在 参议院亦做出同样的让步。塔夫脱表示,如果这些地 区遭受袭击而又能成功防卫,那么对于这些“民主岛 屿”应予以保护。胡佛一塔夫脱主义,也可称作美国 堡垒主义或大陆主义,在新年到来之际,已被提议为 代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下简称北约)的另一个选择 。在国会的这次讨论中,选择哪一个为最佳方案是主 要议题。记者们纷纷称之为“大辩论”。 当时,美国的当务之急是拨款建立4个师,这是 杜鲁门曾向北约做出的保证。1951年1月5日,塔夫脱 告诉参议院:“国会从未批准给欧洲一支地面部队的 方案,我们也不应该不明就里地同意该计划。”三天 后,参议员惠里提出参议院第8号决议,反对在制定 正式的国会政策前,向欧洲派遣地面部队。2月15日 ,共和党大部分议员签署声明,赞同胡佛的大陆主义 。塔夫脱的对手们一心把他说成故意阻挠议案通过者 。然而,他们不曾明白且塔夫脱也忽视的是,在塔夫 脱身后支持他的是由宪法赋予发动战争权力的国会, 并非白宫。塔夫脱并无意妨碍行政部门的工作。1月 15日,塔夫脱宣布,他“已准备妥当,可与总统…… 或多数派政党人士讨论并制订出方案,以获得美国民 众的一致赞同和不断支持”。但杜鲁门并不打算与他 人分享自罗斯福“百日新政”以来,通过许多先例而 日渐扩大的总统权力。 按20世纪70年代的观点来看,这次辩论最显著的 一点是,双方都默认某些先决条件,但这些在20年后 早已不是什么永恒的真理了。无论是政治雄辩家还是 国会都提倡“自由世界”——他们一致认为“自由世 界”包括蒋介石盘踞的中国台湾、李承晚的韩国、保 大的南越、萨拉查的葡萄牙、法鲁克的埃及、佛朗哥 的西班牙、巴蒂斯塔的古巴、庇隆的阿根廷、法属阿 尔及利亚、受军事独裁控制的海地以及在非洲和亚洲 的所有欧洲殖民地。大陆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都认为 ,运用美国的军事力量是有益的。双方无论谁获胜, 美国人民都会接受,他们不会组织游行和抗议,甚至 连讨论都不会有。所有辩论者都认为共产主义是庞大 而单一的,有一个中央系统指导着他们从中国上海到 易北河所有的红色活动,因此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者 在任何地方进行的任何活动都是事先计划好的,然后 对所有的“自由世界”产生影响。当时,这种信念出 奇地获得了一致支持,杜鲁门总统因此在回忆录中写 道: 我们在中南半岛和西藏看到一种模式,其在时间 上与朝鲜的进攻相吻合,我们把它们视作对西方世界 的挑战。这单单是共产主义者的挑战,其目的在于增 强大部分亚洲人民已平息的排外情绪。英国盟军和欧 洲的许多政治家都认为中国的行动旨在阻碍美国援助 欧洲重建的计划。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