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260.00
折扣价: 161.20
折扣购买: 唐鲁孙全集:南北看(20周年典藏增补版)
ISBN: 9787222226173
唐鲁孙,一九〇八年九月十日生于北平,满族镶红旗后裔,原姓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鲁孙。其曾祖长善,字乐初,官至广东将军。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二女并选入宫侍光绪,为珍妃、瑾妃。 唐鲁孙七八岁时进宫向瑾太妃叩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因父亲早逝,十六七岁便顶门立户,交际应酬。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毕业后,任职于财税机构,后以弱冠之年只身外出谋职,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一九四六年随张柳丞先生赴台,任烟酒公卖局秘书,后历任松山、嘉义、屏东等烟叶厂厂长。一九八五年在台病逝,享年七十七岁。 唐鲁孙年轻时游宦全国,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平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作为民俗学家,其写作“和《清明上河图》有相同的价值”;加之出身贵胄,常出入宫廷,习于品味家厨奇珍,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闲暇时对各类美食揣摩钻研,改良创新,又有美食家之名,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一九七三年退休后,以民俗、美食为基调进行创作,凡百万字,内容丰富,自成一格,允为一代散文大家,“可以当作《洛阳伽蓝记》看,比照《东京梦华录》来读”。
★ 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做一个行走的资料库, 书写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旧王孙的《东京梦华录》,有情、有味、有讲究的《朝花夕拾》—— “从前好吃好喝、好瞧好玩的物事,也都荡然无存。要不是我脑子里还存留有若干印象,将来找一位说天宝遗事的白头宫女,恐怕还没有呢!” 一九七二年春,《联合报》副刊刊出唐鲁孙先生的《吃在北平》。这篇文章谈民国时期的北平饮食文化,从福寿堂的翠盖鱼翅到同和堂的天梯鸭掌,从东兴楼的盐爆肚仁到什刹海会贤堂的什锦冰碗,外加玉华台汤包、春华楼银丝牛肉、丰泽园糟蒸鸭肝、厚德福糖醋瓦块……正是南北荟萃,如数家珍。大家气派、雍容丰瞻,径自流露于字里行间。果然,唐出身八旗世家,少年即遍历故都富贵繁华,之后游走大江南北,以迄来台。晚年他蛰居台北,北望故乡,油然而兴莼鲈之思,寥寥数笔,已足以让知之者动容,不知者垂涎了。以后数年,他写了近百万字的杂文,不只言说京津饮馔,也追记昔日北平种种世路人情。上至逊清宫闱见闻,下至梨园趣事、市井习俗,乃至四合院里的春夏秋冬,娓娓道来,具见其人见多识广。(王德威) 难得的是,这些资料都来自唐鲁孙的亲身体验,可谓真正的“一手资料”。夏元瑜回忆起初读唐文时的感受:“……有人说他的这些资料从哪儿来的,想必也有所本?我可以诚恳奉告:他的资料全是他亲自的经历,由于记性好,所见所闻全都忘不了。他不是找资料来写的,他写的才是后世的资料。”“老盖仙”夏元瑜也不吝推荐:“鲁孙的记事,秩序分明,有头有尾。其中有许多事都该画出图来。在今日的社会转变中都成了往事,以后也不会再有。那么他这本书和《清明上河图》有相同的价值,全是记录往日的生活,老年人看了这本书可以引起你个人的幽思,青年人看了可以增加见识。我套句做生意的话,叫作‘货真价实’。” ★ 文如其人,味若平生: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道理,不妨品尝更多的滋味—— 唐鲁孙自道:“自重操笔墨生涯,自己规定一个原则,就是只谈饮食游乐,不及其他。良以宦海浮沉了半个世纪,如果臧否时事人物,惹些不必要的啰唆,岂不自找麻烦。”但正如“酒话之中蕴含人生大道”,饮者如酒,物肖主人,文如其人,难以遮掩,在游乐之时,宴饮之间,作者心性跃然纸上,例如:“我年轻时节虽然喜欢说说笑笑,但跟人开玩笑以点到为止,而且总要留一点空隙,好让人还绷子,风趣而不失敦厚,才有意思。”“平素只听说有人斗蛐蛐落败,恨极把蛐蛐生吞,想不到真有其事,未免太残忍了。”只言片语,足见其宽厚、敦仁。 与此同时,所有的言外之意,未尽之情,也都渗透在字里行间。透过他的文字,旧京的风华仿佛又熠熠生辉起来。他笔下的北平知情守礼,韵味悠远醇厚:同仁堂、瑞蚨祥这些老字号总让客人宾至如归;城里的节庆喜丧永远有规有矩,从出生的洗三抓周到大去的送殡出殃,都有讲究;热豆汁、涮羊肉、茯苓饼、豌豆黄、奶酪、灌肠、炒肝儿,冬天夜半叫卖的冻梨、心里美……求之他处,何可复得?在重新梳理、编排过的“唐鲁孙全集”中,但愿各位读者也能寻得更多生活的趣味,人生的况味。 ★ 从古至今的散文传统,群英荟萃的副刊江湖: 从传统笔记体到现代小品文,不变的是中国文人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中国文人,一直有写食记趣的传统,苏轼、林洪、张岱、李渔、袁枚莫不如此。上世纪中叶,这种传统在台湾得到了延续,梁实秋、唐鲁孙算作第一代。其中我更喜爱唐鲁孙。他的文字像河水,但凡美食出现,即若流经峡谷,激流险滩,欢腾跳跃,有你看得见的兴奋和垂涎。然而,我更喜欢他美食之外的闲笔,讲人生阅历,讲世事沧桑,讲故土乡愁……静水流深,天光云影,是另一番开阔和苍凉。”(陈晓卿) 1.中国古代笔记体:中国的“文学”,从来都是“文章博学”,中国传统文人谈论饮食、逸闻、闲玩的文章均属此列,包含了太多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陈平原在谈及唐鲁孙时说道:“在我看来,这才是聪明的举措——有文化情怀,但不忘食品本味。”唐鲁孙与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中国文人一样,写景、状物、讲古莫不有所寄寓,却又不会太过顾影自怜地将一切物质性的存在都矮化为个人精神世界的投影,作为一个旧学功底深厚的所谓“遗老”,他天然属于《酉阳杂俎》《随园食单》《浮生六记》《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的中国传统文人笔记体文学传统。 2.现代文学: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