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智囊高参(亲历者讲述)

蒋介石的智囊高参(亲历者讲述)
作者: 文昊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9.28
折扣购买: 蒋介石的智囊高参(亲历者讲述)
ISBN: 978750342910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陈布雷出身于新闻记者,英气早发,笔露锋芒。 自追随蒋介石之后的二十二年间,凡是蒋介石和国民党中 央发布的重要文电,几乎无不出自其手。他长期参与国民党中 枢机要,出谋献策,常能提出预见性的政治见解。蒋介石对他 深为倚重,外界更是把他视为“辅弼重臣”,推为“当代完 人”。但他自己却不止一次地对亲近的人说“百无一用是书 生”,并多次告诫后辈:“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以至 不能自拔。政治这东西不好弄,你们千万不要卷到里面去。” 陈布雷曾说:“政治实在是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或许正是 这个“东西”使他最终选择了自杀之路…… 一、我的舅父陈布雷 曾经担任重庆国共谈判中共代表团顾问的冯乃超,1979年10月建 议我给陈布雷写一篇传记性的文章。他信上说:“你对陈布雷比较熟悉, 找资料可能有较多的线索。为这一走错了路的知识分子写个传如何?给 蒋介石拿笔杆子,想来不会愉快,我不知什么原因,似乎觉得他当时是 感到痛苦的……对中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的分化过程,应作一番客观的 分析,单看进步的一方面的人们是不够的。”四个月后,他给我的信中 又提到此事:“《民国史》编写的任务,我想各校都有分担责任。《陈布 雷传》你独立写一篇何尝不可?要有决心上图书馆(报库)里泡一段 时间。这样也可能是一种锻炼。” 可是,我却迄今未能完成这个任务。布雷先生虽是我的舅父,我的 父亲翁达(祖望)在陈的身边担任秘书工作多年,但我对陈了解不多, 不深透,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这几年中,我写过几篇有关陈布雷 的短文,发表后引起相当普遍的注意,但全面性的传记却一直未敢动 笔。现在,我就权以本文替代那至今未能完成的陈布雷传记的撰写任务 罢。 写了一生文章,却无著作传世 陈布雷是一个文人,“一介书生”,一生写了很多文章。二十二岁 (1911年,宣统辛亥),他方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即就任上海《天铎 报》撰述。当时规定的任务是,每天写短评两则,每十天写社论三篇。 以后,他在上海《商报》任编辑主任时,写的文章更多。在《天铎报》 时,一部分评论用“布雷”署名;后来在《商报》写的社论,则大都 改用“畏垒”署名。可是到了后半生,他主要是为蒋介石代笔写文章, 用自己的名字写的文章就极少了。偶有,多半也是为至亲契友写的寿 序、悼文之类。这本《回忆录》是从他1890年(光绪十六年)出生写 起,到1939年五十岁(虚岁)为止,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述了他 家庭生活、求学经过以及办报和从政的经历。原稿是用老式红格十行本 墨笔写的(他习惯用这种簿子)。分两册:第一册是1936年夏他在庐山 写的,写到1921年;第二册是1940年在重庆老鹰寓所养病时续写的 (正是他五十生辰后一年)。出版时合成一册,二十开本,共九十五页, 约七万字,还附了十帧照片,人们可以从这一本《回忆录》约略了解 他的一生,可惜写得早,抗战胜利后就没有接续撰写,以致不能包括他 一生最后九年的记录。《回忆录》前,陈夫人王允默写的“前记”中, 虽述及“至五十岁以后所记,以及论文、书札、小品等作,亦在整理搜 集中,一俟有成,即当陆续付梓”。但后来很快全国就解放了。据我所 知,陈夫人对陈一生中发表的重要文章,大抵剪贴成册(据说有两 本)。同时陈自己从1935年3月起,天天都写日记。未尝中辍,到他去 世为止,也有十三年半,十行簿至少得几十本。这些材料,在“文化大 革命”抄家风中全被抄走,一度以为已经散失。现已查明存国家第二历 史档案馆。就史料说,应该是件幸事。因为这是第一手材料,不仅对研 究陈布雷本人十分有用,即从研究中国现代史角度看,也是很有价值 的。 孝父忠“君” 不少人说陈布雷的封建意识相当浓厚,这是事实。陈布雷出生在一 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依仁府君有两个兄长。兄长生了一子(陈训正, 字屺怀)二女;仲兄无子。依仁府君却有七子七女,陈布雷居长(后 来过继给二房了)。陈对父母极尽孝道,事事向父请示。父有命,从不 敢违。十四岁时,父命应童子试,尽管心里极不愿意,还是去应试了。 十七岁时,他在慈溪县中学堂求学,奉父命转学于宁波府中学堂。次 年,因故在宁中辍学,得友人介绍而投考浙江高等学堂预科,也是请示 父命而成行的。1910年夏,是他结婚后一年,在浙高正科还未毕业, 却值浙省议送官费生十名赴欧美。他得到了浙高老师、岳父杨逊斋(号 敏曾,历史学家,后任北大国史教授)的赞同和鼓励,在已考国文、英 文、数学三门主课后,由于父亲以家庭原因去信劝阻,他也就遵命放弃 了这一机会。1911年6月,他在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在《天铎报》 担任半年撰述,很快以长于撰论出名。当时,戴季陶创办《民权报》, 叶楚伧创办《太平洋报》,陈陶遗接盘《申报》,都对陈有相约之意。 陈自己不敢做主,请命于父。思想保守的父亲,认为上海“洋场”,非 青年所宜久居。正值从兄参与发起创设宁波效实中学(1912年,即民 国元年3月),所聘教师多是上年浙高毕业的同学如文科的董世桢(贞 柯)、理科的冯度(威博)、王子让等。陈又从父兄之意,受效实中学 英文、史地教员之聘,而放弃继续办报之机会。1914年7月,依仁公 忽病故,遗子女多人,陈哀痛逾恒,且根据其父遗愿,毅然摆脱一切, 家居达五年之久,专门经纪家务,并继父志处理家族事务以及乡里公益 事业等。这同他个性格格不入,但还是一心一意地去做了。而且在父丧 后两年中,还谢绝在甬兼课之约,显然还有“重孝”不出的用心。 1916年,效实同事虑陈乡居苦闷致病,力请兼课,始每周去甬任课若 干小时。直至1918年发妻杨氏以产后子痫症去世,始于次年辞去族中 事务而去上海。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