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的样本——松江

江南文化的样本——松江
作者: 陆军,朱恒夫等,朱恒夫等
出版社: 上海辞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4.70
折扣购买: 江南文化的样本——松江
ISBN: 9787532658756

作者简介

陆军,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文华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戏剧文学分支主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戏曲学会会长,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著述逾500万字。200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陆军文集》(8卷),迄今已有个人著作13种、主编图书30余种。朱恒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专业杂志《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傩戏研究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教育部“美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是“马工程”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史》首席专家之一、国家哲社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与国家哲社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戏曲史(上海卷)》(在研)首席专家。

内容简介

朱恒夫 中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地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教育水平、宗族组织等的不同,造成文化上较大的差异。按文化的质地来划分,可以分成七大文化区域,即京都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关外文化、海 派文化与江南文化。 每一个文化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概括地说,京都文化是农业文化的代表,它重视传统,强调等级;中原区域历来饱受战乱,宗族的生活方式与管理制度常常因战争的破坏而中断,使得该地区民众多勇武善战、不易管束;巴山蜀水因物产丰富,人民较少饥饿之苦,多耽于安乐,天性开朗;岭南的百姓因土地贫瘠,生活艰难,因而食品范围宽泛,亦多不甚留恋乡土;关外地旷人稀,人们为求平安与保卫劳动果实,相互多称兄道弟,以抱团御敌;海派文化 形成较晚,出现在西方列强强割沿海城市的一些地方为租界之后,如香港、广州、澳门、厦门、宁波、上海、青岛、烟台、天津、大连以及哈尔滨等城市,这些通商口岸以商业贸易的经济活动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亦受西方文化浸染,渐渐呈现出金钱至上、契约必守的文化形态。 而江南文化与这些区域的文化相比,特色更为鲜明。 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以南。它的范畴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在六朝之前,江南指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即今日之湘赣浙沪全境与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 ★“上海之根”——松江,是了解江南文化的一个考察样本,是兼具江南文化共性与松江地区个性的一个文化典范 ★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组织推进人文松江研究的新创获,朱恒夫、曾雄生、俞为民、程华平、程兴林、戴燕、吕双伟、鲁国尧等学界名家探讨松江地区历史文化成果结集出版! ★二十余篇论文,从经济、生态、宗教、文化、教育、文学艺术、风俗等多个角度探究松江历史与文化的特性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