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生的化学反应

你一生的化学反应
作者: 孙亚飞
出版社: 天津科技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1.00
折扣购买: 你一生的化学反应
ISBN: 9787574216938

作者简介

孙亚飞,青年科普作家,高中参加化学竞赛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后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现当代化学史研究。创业项目曾登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创业英雄汇》栏目。 2010年开始从事科普工作,2012年加入科学松鼠会。在“得到”开通的课程《化学通识30讲》广受好评。同时,在知乎、果壳、丁香医生、《博物》杂志等媒体平台发表《你好,门捷列夫》《读懂食品安全》等各类作品逾百万字。 已出版作品:《元素与人类文明》(获得“文津图书奖”)、《原子王国历险记》、《迷人的液体》、《锈蚀》、《13次时空穿梭之旅》、《给孩子的食物实验室》、《纳米与生命》等,译作《诗意的原子》。

内容简介

3.不一样的吸和呼 你的每一次呼吸,吸入的是空气,呼出的是否还是空气呢? 并不是。从科学的角度评判,吸入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着很大区别。 正如前面所说,氮气和惰性气体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但是氧气的浓度却有了明显改变,从21%降到16%左右,取而代之的,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占比都很小:二氧化碳的浓度只有0.04%,而水蒸气的变化幅度较大,湿润的地区可以达到0.5%左右,干燥的沙漠中几乎为零。 不过你可以很容易感受到它们在空气中的变化。 当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占比升高到0.1%左右时,你就会感到昏昏欲睡;如果达到0.5%或更高,那么你就会感到窒息,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很多时候,所谓的“缺氧”并不是氧气不足,而是因为二氧化碳太多。 至于水蒸气,它在空气中的多寡,你感受起来就更容易了。通常来说,没有人喜欢过于干燥的气候,因为它会引起呼吸系统的不舒适感。更为重要的是,人体的皮肤虽然不会呼吸,但它却拥有良好的透气性,浑身上下都布满了汗腺。数百万年前,正是因为发达的排汗系统带来的高效散热,人类的祖先在依靠耐力比拼的严酷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长期置身于干燥的空气中,你会面临失水的困境。 不过,如果是处于过于湿润的环境,同样会令人不适。你一定注意过,当雨季来临的时候,居住环境总是会被各种霉菌占领,衣物上也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这就是高湿度带来的直接后果。高湿度是微生物滋生的有利条件,但它们的快速繁殖,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呼吸道也更容易被病菌感染。如果你明以察微,大概还会注意到,空气过于湿润的时候,人的浑身都是懒散的。这并不是你的错觉,高湿度还会改变人体的激素分泌水平,身体也会变得不那么兴奋。 现在你一定已经注意到,我们的身体正在不停地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呼出的气体更像是汽车尾气。如果在不通风的房间内生活,那么要不了多久,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浓度就会上升,尤其是二氧化碳难以被周边环境吸收,这对身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你从身体内排出的废气,也不是一无是处。通过检测气体的成分,还可以判断身体的状况。 这一点对你来说或许有所耳闻,警察检查酒驾便是借助了这一原理。刚喝过酒的人,血液中也会含有酒精,通过呼吸,酒精也会从血液中挥发,这时只要检查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多少酒精,也就能大致判断出此前喝过多少酒了。 当然,呼气测酒驾也只能算是小儿科,如果你还听说过“C-14呼气测试”的话。自然界的碳原子有三种同位素,C-14(C代表碳元素,而14则是这种同位素的原子量)是其中一种,并且还具有放射性,也就是能够释放出一些射线,所以跟踪起来十分方便。你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中的碳原子都来自于被你分解的食物——事实上,不仅是你,也包括寄生在你身体里的各种微生物。在这些微生物中,有一种叫“幽门螺杆菌”的,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喜欢藏身于人类的胃里,并由此诱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等疾病。它喜好分解的尿素,恰好人类不能分解,所以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被这种微生物感染,只需要吃下一片含有C-14的尿素药丸,然后再检测呼出的气体中有多少C-14,也就可以据此判断幽门螺杆菌存在与否了。 总而言之,你呼出的气体已不再是你吸入的气体,这并非坏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实你作为生命的存在。令人好奇的是,在你呼吸的那几秒钟,空气在你的身体里都做了些什么? 4.血液里的搬运工 要想知道身体中空气所发生的变化,你大概需要放下身段,随着空气走一程,看看它们在身体里的行动轨迹。 顺着口鼻腔,空气进入身体后的第一站是你的肺部。肺就好比是一个过滤器,在这里,一些固态的小颗粒被过滤,氮气和惰性气体也被截留,只剩下氧气,顺利地通过重重关卡,从肺泡转移到血液中。 你也许会很好奇,人体的肺部为何能够如此精妙,居然可以识别出氧气和其他气体?如果这样的技术能够用于工业,那么从空气中分离氮气和氧气岂不是轻而易举? 然而,事实并非是你想象的那样。 气体,无论是氧气还是氮气,它们都可以溶解到液体中,只是多数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低,氮气、氧气便是如此。血液能够携带多少氧气和氮气,完全取决于它们能否溶解进来,氮气的溶解度极小,自然就不会进入血液了。 氧气的溶解度只比氮气略高,加上它在空气中的比例仅有氮气的1/4,因此理论上说,它也很难被血液吸收。不过,在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可以很轻松地与氧气结合,这样便打破平衡,氧气也就顺势源源不断地溶解到了血液中。 这种特殊的物质被称为血红素。 血红素是红细胞的核心组件。血液中有大量的红细胞,它们也是人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据估计,一个人的身体的细胞总数是50万亿上下,其中血红细胞就占了近一半。在血红细胞内部,藏着一种被称之为血红蛋白的物质,血红素便居于这种蛋白质中。 从外形上看,血红素有些像汉字中的“田”字,外围是拥有四个环的卟啉(化学文献实际上会用“?”来描述这种结构,“?”读“lei”,它显然是个象形字),居于中心的则是一个铁原子。这颗亚铁离子的作用可不简单,就是它像搬运工一样,扛起了氧气,随着动脉血输送到了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又在回程的时候,接收了废弃的二氧化碳,顺着静脉血将它们送回肺泡。 显然,就是因为有了数以万亿计的“搬运工”,氧气才得以轻松地进入血液,再进入不同的身体组织,发挥其作用。 说到此,你大概已经明白,为什么缺铁会对身体造成那么大影响?尽管如此,补铁还是需要谨慎,正所谓“无事生非”,过量的铁也会给身体造成非常大的危害。事实上,那卟啉环就好比是看管铁原子的监工,因为有它们的钳制,铁原子才不会造次。 至于在肺泡中落寞等待的氮气,你也别觉得它们就是人畜无害的善茬儿——若是不小心,说不定也会惹出点什么麻烦。 气体溶解到液体中的过程,通常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温度,二是压力。温度越低或是压力越大,气体的溶解度都会上升。日常生活中,温度或压力的变化并不是很明显,氮气并不会在血液中显著溶解。不过,如果你打算去潜水,那可要小心了,当潜水深度达到数十米,压力会达到平时呼吸的好几倍,氮气也会更多地透过肺泡溶解到血液中。等到你看过珊瑚和小丑鱼决定回到海面的时候,只能慢慢地上浮,让氮气逐渐从血液中逸散。若是一口气浮到水面,氮气瞬间逃逸气化,血液便会如同煮沸的水一般,气泡将血管堵塞,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权威性。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他所写的化学相关内容可信度高,能够赢得读者的信赖。 ★影响力。作者作品《元素与人类文明》获得“文津图书奖”,还出版《原子王国历险记》《诗意的原子》(译作)《迷人的液体》《锈蚀》等,赢得广大读者的喜欢。 ★内容生动有趣。虽然是化学科普书,但是作者并没有很死板将化学,而是以父亲的角色与女儿交流的方式,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化学与人一生的作用和意义呈现出来。 ★配图活泼可爱。文中所配图不是生硬的化学分子结构,而是用拟人的形式,将化学分子结构在人体的作用呈现出来,生动、活泼、有趣,便于理解、消化、吸收。 ★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呼吸、睁眼、说话、走路、饮食、工作、旅行……甚至,包括连我们排泄、恋爱、思考、生育、衰老、逝去等都在无时无刻不在与化学反应。与我们关系密切,值得深入了解。 ★大咖鼎力推荐。姬十三(果壳CEO)、李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毕导(知名科普博主)联袂推荐。 ★四色印制,精美装帧。为了凸显内容的丰富多彩,提升读者阅读兴趣,全文采用四色印刷,使得层次更加分明,逻辑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