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7.70
折扣购买: 民国五台山游记辑注(软精装)
ISBN: 9787100220415
贾富强,男,1990年生,山西忻州人,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在站),主要从事五台山历史地理、古旧地图研究。 刘佼,女,1992年生,山西繁峙人,云南大学文学硕士。现为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助教,主要从事五台山历史文献研究。
十月廿二日晨,开成和尚来,约于今日可以一游。出显通寺东北行,过太平镇,山坡起伏,涧水涓涓,路转山回,约四五里,至五郎沟。入太平兴国寺,正殿供西藏佛,侧殿为杨五郎像。云五郎出家,即在此寺,像涧有铁棍一,重八十一斤,相传五郎带来。戏台之有《五台会兄》,盖指此也。出寺门东北行,至般若寺。过东台楼观谷,三面环山,奇石突兀,古柏苍翠,怪石危垂。岩下有金刚窟,佛陀波利到此塞之。另筑金刚窟,有文殊菩萨手足印,云文殊来此。内尚有文殊齿一,其形甚大,不类人齿,形如草鞋之底,重约四五斤,上有纹,似古代大动物之牙。凡僧道朝山者,必来此用此牙打印而去。殿内左侧有洞,宽八寸许,高三尺余。余乃脱大衣蛇行而进,黑不见物,烛之,历石级十三,至尽头,有老文殊像、手杖等物。出金刚窟北行,两山合抱,中为大谷。徐步而上,牌楼高耸。路侧古木参天,郁郁苍苍,怪石林立,不可名状。流水溅溅,若有韵然。时有山鸟飞鸣,野鸽二三,点缀其间,无嚣尘之气,实山中之幽僻地也。约三四里,至普乐院,亦供文殊。南望各庙,金碧交辉,映以白雪,可称佳境。出院,寻原路而东,下山坡,约二三里,见怪松侧立,枝如欲坠。庙宇不整,僧塔十数,乃碧山寺也。有牌楼,上刻“敕赐名山”,背为“清凉震萃”四字。庙宇荒凉,瓦砾满地,失修已久,不能与他庙比,然古朴则过之。广济茅蓬,在寺内侧,为十方游僧化募而成,凡他处和尚来山无处可息,即至此地。寺内藏有七级字塔二卷,上写全部《华严经》,长约三丈余,字如蝇头,系江南苏州邓尉山圣恩寺住持沙门济石所书,送于寺内,以为永久供奉。开成和尚留午餐,山蘑野蔬,颇能入口。身虽在山,无异到江南矣。二时后,至大螺顶,高于平地四千余尺,壮丽非常。俯视诸庙,历历可数。休息片刻,下山,由圆照寺登菩萨顶,有牌楼,上书“灵峰胜境”。由此步石级共历一百零八级至顶,有平台,台上建庙,有“敕建真容院”五字。内住大喇嘛(札萨克),无处不用黄绫,藏人尚黄,故也。班禅至五台,亦住于此殿。侧有四面碑,高可一丈余,有亭覆其上,为乾隆幸五台时所立。四面为汉、满、蒙、藏文字,是以用四面也。出寺复上行,为慈福寺。略览片刻,即回显通。 (摘自:吴少成《五台山游记》,1926年) 汇集民国五台山游记名篇,展现五台山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历来受到国内外游客信众的青睐,历代留存下来的游记作品自然也有不少,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今人了解当时五台山的实际面貌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进入民国之后,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行主体开始由官员士人向普通民众转变,造访五台山的旅行者数量开始增多,以致留下来的游记数量也大幅增加,其记录的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变迁极具时代特色。民国时期的五台山游记,数量众多,散见于报纸、期刊、图书之中,除少数游记被整理外,绝大多数游记尚无人进行整理。本书将这些散见的五台山游记整理出版,既可以扩大五台山的知名度,又为普通民众和学者了解五台山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