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解密239座太原碉堡的历史档案
ISBN: 9787512668256
吴根东,男,1959年生,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人。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工作间隙喜欢爬格涂鸦玩镜头,已经有70多万文史文字在全国和省市报刊发表;数百幅漫画、摄影拙品在中央和地方报刊刊登,并获多种奖项,两次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个展)”;充数太原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2012年迄今连续7届担任“中国科普摄影大赛”评委。
太原碉堡历史 了解太原历史和关注战争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的解 放战争中,太原是中国大城市中最难攻克的一座“堡垒城 市”。太原之所以难攻难打,是因为其防御设施太复杂、 太坚固;其防御体系太严密、太完备。而防御工事的主体 就是5600座各种各样的碉堡。太原碉堡数量之巨、式样之 多、杀伤力之大,是中国城市独一无二和无与伦比的。除 此之外,还有太原三面环山的独特地形,和全国三大兵工 厂之一太原兵工厂充足的枪炮子弹做坚强后盾,因此成为 全国包围时间最长(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共9个月);攻 城时间最长(6个月又20天。炮火攻击50天,政治攻心5个月 ,因全国战局需要围而不打);双方参战人数最多(我方3个 兵团和一野第7军、四野炮l师、晋中军区3个独立旅共25万 人;敌方两个兵团6个军17个师共13万人);城市炮战最激 烈(我方1300门,敌方700门,2000门各种大口径火炮同时 发声);双方伤亡最多(敌伤亡5.8万人,我伤亡4.55万人 ),代价最为惨重的城市。 战争的滚滚烟云已散去70年,太原碉堡,这些溅满烈 士鲜血的“魔鬼”,一大部分在战争中已被摧毁,一部分 在解放后炸毁,还有一部分遗留在远离城市的荒郊山野。 近年来,随着东西山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在半截残碉基 础上又复原了一部分,与城内几座保存完整的碉堡一样, 作为革命教育的军事文物留给后世。 今天寻找这些散落在太原城边及周围的碉堡,就是要 永远警示后人,不要忘记那场血雨腥风的“碉堡战争”, 更不要忘记为太原解放牺牲的数万革命先烈,倍加珍惜今 天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 太原是古代称“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雄 藩重镇。北部系舟山的石岭关是太原的北大门;东面的罕 山、西面的石千峰是控制太原的两个制高点;城西的汾河 是一道进出太原的天然屏障;南为平原,人口稠密,物产 丰富,可提供丰富的人力和物力。民国时期,太原的重工 业和军事工业相当发达,1937年以前,山西的经济建设已 由轻工业迈向重工业,有“重工业之都”之称。除沈阳外 ,全国其他城市无以匹敌。太原不但能生产常规轻武器, 还能生产多种山炮、野炮、迫击炮,日产1万颗杀伤力很大 的大号手榴弹,月产炮弹10万发。枪炮子弹产量大、储备 足,加之城防坚固,守军用命,民风强悍(受阎反共宣传中 毒至深),使太原的解放战争损失巨大,旷日‘持久。 历史上,发生在太原(晋阳)有一定规模的战事多达50 次以上,其中5次大战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因它依 山就势的地理位置,使得历来以夺取太原为目的的战争大 多经年累月,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才能决出胜负。春秋时期 ,智伯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联手围攻赵襄子的晋阳城 ,历时两年,始终未有斩获;西晋刘琨作为太原刺史,在 匈奴、鲜卑等多方势力的夹击合围下,依城抵御了10个春 秋;唐安史之乱时,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兵5千,加上地方 武装只有1万余人,大战半年,击溃了反贼史思明攻城的10 万大军;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三下河东,病死在征战晋阳 途中,其弟赵光义继位四年才又起兵北伐,在大宋建立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