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4.10
折扣购买: 实干家张謇
ISBN: 9787550261341
张骞:他是清末状元,在清朝、民国时期都曾身居要职,是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等人都不敢忽视的人物。孙中山曾这样讲:“我是空忙,他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而胡适则称:“他是近代中国史上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说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因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千江月(本名罗建华,曾用笔名毛屋堂、一寸山河一寸金),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长期致力于历史与战争、管理、人伦边缘学科探索,行走于实践、研究与写作的丛林。写史风格嬉笑怒骂,说史态度风趣、真诚,文风轻松时尚、热辣活泼。独创出融幽默、严谨、时尚、鲜活于一炉的文风,与读者一起感受历史带给人们的无穷魅力。 代表作品《杜月笙:上海教父》《晚清大变局》《落日旌旗:1895年的李鸿章》《洋务大业》《大唐霸业》《短命南朝》
赏识教育真给力 张爸爸并不是当地的大富户,还没有巨资让孩子 去读贵族学校,但他还是用“教育投资”的眼光来看 待花应该的钱办张謇教育的大事。这样眼力的结果, 是他用重礼请到了一位叫宋郊祁的老师。 宋老师是通州西亭镇人,这辈子的工作似乎就是 在做同一件事——参加高考。目前,他已经考到50岁 了,还在坚持之中。然而,似乎上天没有给他安排席 位,他还只是一位童生,实在有点不好意思,连跟范 进都没法比了。 张爸爸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在他看来,官运由 命,富贵在天,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就是了,总会在 某一天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的。或许只 是宋老师的官运还没有到来吧,有一点是显然的,这 位宋老师的的确确是一位学问高深的人,至少在张爸 爸看来,因为一个谁也不可否定的证明材料摆在那里 :宋老师的教学成绩是优异的,那就像一棵树一样矗 立在那里,正是在宋老师的教育下,他的儿子宋琳早 就高中举人,已经当上地方上的高官了。 这宋老师的高考失败与宋儿子的高考成功,到底 是教师会教,还是学生会学呢?在我看来,这个课题 实在值得考量。因为同一位教师,在他执教的N位学 生中,有考试成绩好的,也有考试成绩差的。 不管宋老师学问的深浅到底如何,眼前至少可以 不夸张地说,宋老师是一位有责任心的人。因为,到 了张家后,宋老师便来检查张謇的作业,这一检查, 就发现一大堆问题。最基础的一个问题,张謇的音韵 句读简直就是错误百出。“哎哟,同行啊,你到底是 咋教的?” 没办法,宋老师只好花大力气,重新给张謇另起 炉灶,让他又学习了一次《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好在那年头,高考教材就那么几本破书, 不像今天学生的课本那么多,否则,麻烦就真的太大 了。 通过重新教与重新学,张謇这一次总算是学到了 纯正的音韵、训诂的学问。12岁的时候,张謇应该是 有了很大的进步,至少可以从他当年作的一首《盆松 》诗里看出来。 山泽孤生种,谁将到此盆?青苍一撮土,蟠郁百 年根。宿黛含霜气,创鳞见斧痕。等闲怜托处,梁栋 与谁论! 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即使在遣词造句上,能做出 跟这首诗PK的文章,估计不是多数。从一棵普通平常 的松树盆景,运用起想象力,谈到了崇山深涧的苍松 ,然后,以物咏志,表达出他不想只成为供人观赏的 盆景,而要成长为能支撑大厦的栋梁!年龄虽小,志 气还就真不小啊。 1866年,张謇13岁,再过两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这学生的成绩到底如何呢?这一天,宋老师决定出个 上联试一试。老师说道,“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 不假思索回答:“我踏金鳌海上来”。 “奇才啊!”宋老师又惊又喜,不经意间居然把 这话说出了口。为什么宋老师给了如此之高的超高评 价呢。大家注意一下在这个下联里,这位学生用了一 个活物“鳌”,鳌是个什么东东呢?鳌,读音为áo, 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而这个鳌又与一个词语紧 密相连:独占鳌头。古代人的玩儿法,只有考中了状 元,才能被人们称为独占鳌头。为什么呢?原来唐朝 和宋朝,在皇宫正殿的正中台阶石板上,放置了龙和 鳌的石雕像。考中殿试的进士,列队站在台阶下迎接 金榜,而头名状元的位置,正好置于鳌的石像前,所 以称“独占鳌头”。宋老师据此得出结论,张謇对出 这样的对联,那就是大吉大利。不仅如此,宋老师还 立即告诉张爸爸,这孩子已经有了金榜题名的好兆头 。这样看来,宋老师不只是会教书,还有着测字算命 的能耐。 这位宋老师的算法,应该来说,不管过程如何, 不论是不是胡乱联系,其结果却是对的。不过,现在 说这话,为时还早得很。 看到老师如此这般地称赞自己的儿子,看到儿子 的学习的确有很大的进步,张爸爸对老师非常感激, 除了准时发工资外,还给老师加发奖金。(P006-008 )
作者站在开发、开放大时代背景下,用大视野、人性化的手法对近代张謇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事业历程进行深度解读。同时,对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三位一体的怪现象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特殊背景下特殊人才的特殊使命以及他们的特殊手法,从中窥视出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走向成功的奇异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