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15.70
折扣购买: 唐宋诗鉴赏辞典(图文本)
ISBN: 9787807081449
古从*行 李颀 白*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①。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②。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③。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释】①烽火:古代边关战事的一种瞀报。②公主琵琶:汉武帝以 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嫁乌孙国王 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命人弹琵琶以娱之。③“闻道”两句:汉武帝曾 命李广利*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 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有敢 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 随着将*提着性命苦撑。 【鉴赏】此诗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边塞诗有很多种主题,如思乡 、勇猛、苦寒等,此诗的 主题是反战。诗是以前线一个战士的口吻与视角写的,抒发的是战士在前 线苦寒环境中的苦寒 心态,目的是揭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情绪。 **联是说战士**的艰苦生活,点明了时间与地点。白天与黄昏两 个词向读者暗示整个 **,甚至可能是每**,战士的生活就是骑着马在边塞上巡边,单调而 艰辛。第二联和第三 联,营造的是边塞恶劣的环境。其中第二联是以行人与公主作为主体来衬 托边关的风沙之厉和 心情之悲。第三联则是通过自然风景的描绘,展示了边塞的空旷和荒芜, 这样写的目的是为反 战主题服务:如此荒凉的地方,朝廷有什么必要让战士们来到这里战死沙 场呢?第四联以北地 固有之物(胡雁)与人(胡儿)对边地生活环境的失望来进一步感染读者,空 寂无人的边地又有什 么可以让人拼命相争的呢?*后两联是引用典故来揭示主题。第五联是批 评汉代朝廷为了边 战不顾将士们的性命。尾联通过一个人们熟悉的事实,来批评边战给中原 带来的战利品只不过 是一种植物,而它的代价却是成千上万将士们的性命! 在艺术上,此诗有三点值得注意之处。首先,诗的结构运用了赋体的 形式,即层层铺叙,步 步递进。先交待时间、背景、人物,再讲别人(行人与公主)的感*,然后 才正面写到边地的环境。 妙处有二。一是反衬法。胡雁和胡儿本是生活在边塞,按理说他们已经适 应了那种恶劣的生活 环境,但是他们也为之哀鸣和落泪,衬托出边塞地域上的苦寒。二是对比 法。尾联以葡萄这种 无足轻重的植物来和人的生命进行不对称的对比,激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 和反对。其次,要理 解这首诗,还必须将它放在历代边塞诗的发展中去把握。汉代边塞诗有许 多是歌颂战争中将士 的勇猛和中原*威的。时至盛唐,诗人对战争态度的转变正是反映在这首 诗里。这首诗与杜甫 《兵车行》的主题比较接近,但杜甫的诗因为着墨*浓,所以艺术感染力 也*强。不过李颀的诗 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李颀的生活年代略早于杜甫)。再次,唐人写诗都有 所谓“汉代情结”,表 面上写的是汉代,其实要说的话都是针对唐朝的。一方面是将自己的时代 比拟汉代的强盛,另 一方面这也是艺术上借代手法的使用。刺古是为了讽今,不直接批评唐代 ,符合儒家“温柔敦 厚”的“诗教”原则,同时也可能是避讳。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①。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②。 醉卧不知白*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今如何③? 【注释】①虬:卷曲。颡:脑门子。②饮:使喝。皆:一作“如”。 ③故林:犹故乡。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主题在唐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 要写出新意并不容易, 李颀这首送别诗就有它的新意所在。与其他叙事性的诗歌一样,前两联是 交待时间、地点、人物 和事件。诗歌先用了几种常见的意象提供这些信息。南风、大麦、枣花、 桐叶营造出初夏的季 节。第二联是说送人还乡。三、四两联正面描写陈章甫其人心胸坦荡、形 象高伟、满腹经纶和志 *高远的品质。五、六两联才写到送别之前的情景,两人饮酒作别时,作 者*加深刻地感*到陈 章甫的不甘风尘、高洁无伦的节*。七、八两联直写送别,以黄河之浪和 渡口之险象征人生路途 的艰难。第八联的意思是,作者对陈章甫离别归家的一种感伤,“郑国游 人”指陈章甫,“洛阳行 子”指作者自己,其实这两句是互文的手法,他们两人都是客游郑、洛(是 同一个地方)的游子,归 去的虽然是陈章甫,而作者何尝没有此意!叹息的虽是作者,而陈章甫难 道没有叹息!作者借 送别落魄之客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此 诗有别于其他送别诗 的地方,它是说,听说因为不得志而被迫辞官归隐家乡的老朋友很多,而 他们归去之后,现在的 处境和心情又该如何呢?言外之意是,有才能者(与作者相识的朋友们自然 都是才学满腹的)的 理想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只好纷纷退隐山林,他们罢官 了,真能**山水,忘忧解愁吗?但愿如此,希望失意 的陈章甫真正能找到精神的归宿,也暗示自己虽然现 在还在寻找机会,但将来也必然要走上这条退隐之路。 此诗在结构上很清晰,除末句外,都是两联为一 组,表达的意思也是一层一层展开的。理解这首诗要 掌握两个关键。一个是古人尤其是唐代人对政治理想 充满高涨的热情,一般读书人所走的路是“读书——漫 游——科举”,一部分入仕的人走上为官之道,另一部 分失意之人流落江湖,*后只好退居山林,似乎没有第 三条路可走。此诗送别的地点在洛阳,说明他们是在 政治中心寻找发展的机会,但是一直都是怀才不遇、愤 懑伴随着这些读书人。此诗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种不 遇之悲。第二,此诗运用了一种主客体互相照应的写 作方式,即凡是写到对象时,都是一面镜子,从对象身 上正可见作者自己的影像。陈章甫不得志,其实也是 说作者自己不得志;对象的心胸、学识和节*其实也是 作者自己品质的写照;陈章甫要归隐旧林,是说自己也 有此意。所以,虽说是送别诗,其实也是明志诗,这就 是此诗的妙处所在。 听安万善吹譬篥歌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①。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②。 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暗③。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①龟兹:今**库车。②长飙:喻乐声的急骤。③渔阳掺: 曲调名。 【鉴赏】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歌,分别是《琴歌》《听董大弹胡 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和这 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其中,《琴歌》从动静处着笔,主要交代音乐 的背景,也有明志之意。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正写胡笳,同时也赞颂懂得欣赏音乐的 人的高尚品格。这首诗 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经脉。纯写音乐。正面着墨,含蕴深长。*难能可 贵的是,诗人把三首极易 混淆的音乐欣赏诗写得各具情态,让人赞叹。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乐者高超的演奏技艺,同时表明自己对他所奏之 曲的准确理解。前两 联说明此曲虽出自北方少数民族,但在汉地流播以来,“曲转奇”,是说 演奏技艺*加复杂与繁 难。第三联展示了听者“叹息”、“泪垂” 的情感效果。但是第四联笔调一转,“世 人解听不解赏”,是说听者虽然觉得动听 悠扬、难免感伤动情,可是他们从来都不 能真正理解乐师演奏的妙处之所在。于 是乐师只好像风一样穿梭于尘世之间,寻 觅解人。第五至八联写诗人对乐师之曲 的准确把握,他才是乐师的一个知音,简 直是惟一的知音!其曲先抑后扬,先奏狂 荡悲壮之音,后有一重要的变调,变调后 忽见**明媚,繁花似锦!一首乐曲能奏 出多重境界,是乐师的高妙之处。末联是 说自己与众不同的高超鉴赏水平,致使产 生了对乐师之曲的爱好和满足。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傍邻和远人成为自己高超鉴赏水平的对照, 他们虽然也能为之动 情,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加衬托出自己理解能力之强, 同时也间接说明了世 上知音难求的道理。P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