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父亲与茶(青少年必读)/听梁晓声讲人文故事
ISBN: 9787567528376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建筑工人家庭,祖籍山东荣成——父亲少年时跟随乡亲们“闯关东”,后来在哈尔滨市成家。梁晓声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学,适逢“**”,不能继续升学也不能就业;两年后又逢“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知青”,先后做过知青班长、连队小学老师、团报道员、木材加工厂抬木工。 1974年,梁晓声被木材加工厂**,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剧本编辑编剧;1988年,梁晓声调入当年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梁晓声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到目前为止,梁晓声创作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2300多万字,由青岛出版社结集为50卷的“梁晓声文集”——现已出版长篇部分20卷。 梁晓声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创作方面获奖多多,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并有不少作品被译成外文;梁晓声亦发表了大量散文杂文、随笔、社会时评,同样在**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响。 梁晓声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当之无愧的多面手,“常青树”。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他的许多作品非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加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和对时代的思考性越来越成为无法被忘却的文学经典……
父亲 关于父亲,我写下这篇忠实的文字,为一个由 农民成为工人阶级者“树碑立传”,也为一个儿子 保存将来献给儿子的记忆……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 ,****,是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的人,恩人, 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 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 父亲难得心里高兴,表情开朗。 那时妹妹未降生,爷爷在世,老得无法行动了 ,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还很能吃。全家七口 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统,仅靠吮咂一个三级抹灰工的 汗水。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 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 不叹气。父亲板着脸任我们“吃”他。父亲的生活 原则——万事不求人。邻居说我们家“房顶门,屋 地打井”。 我常常祈祷,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 叹气。因为我听邻居一位会算命的老太太说过这样 一句话:“人人胸中一口气。”按照我的天真幼稚 的想法,父亲如果唉声叹气,则会少发脾气了。 父亲就是不肯唉声叹气。 这大概是父亲的“命”所决定的吧?真的很不 幸!我替父亲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 亲发脾气的时候,我却**能谅解他,甚至同情他 。一个人对自己的“命”是没办法的,别人对这个 人的“命”也是没办法的。何况我们天天在“吃” 父亲,难道还不允许天天被我们“吃”的人对我们 发点脾气吗? 父亲**次对我发脾气,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 忘的印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 在我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 不容我分说,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我没哭。没敢 哭,却委屈极了,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 不足十六平米的空间内,生活*不会因为四个孩子 中的一个三天没说话而变得异常的。全家都没注意 我三天没说话。 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我站 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读熟了的课文,我站 起来后,许久未开口。老师急了,同学们也急了。 老师和同学,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教室的*后 一排坐着七位外校的听课老师。我不是不想读。我 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级丢尽荣誉,我是读不出来。 读不出课文题目的**个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师, 比我的同学还焦急。 “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脸都 气红了。 我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从此,我们小学二年三班,少了一名老师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