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30
折扣购买: 风中的纸屑(随笔典藏)(精)
ISBN: 9787213064746
周国平,当代**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哲学系,现为***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只有一个人生》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等。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
人得救靠本能 1 习惯,疲倦,遗忘,生活琐事……苦难有许多貌 不惊人的救星。人得救不是靠哲学和**,而是靠本 能,正是生存本能使人类和个人历尽劫难而免于毁灭 ,各种哲学和**的安慰也无非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自 勉罢了。 人都是得过且过,事到临头才真急。达摩克利斯 之剑悬在头上,仍然不知道疼。砍下来,只要不死, 好了伤疤又忘疼。*拗不过的是生存本能以及由之产 生的*常生活琐事,正是这些琐事分散了人对苦难的 注意,使苦难者得以休养生息,走出泪谷。 2 我们不可能持之以恒地为一个预知的灾难结局悲 伤。悲伤如同别的情绪一样,也会疲劳,也需要休息 。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死刑犯,一定会想象他们无一 *得安生,其实不然。因为,只要想一想我们自己, 谁不是被判了死刑的人呢? 3 许多时候人需要遗忘,有时候人还需要装作已经 遗忘——我当然是指在自己面前,而不只是在别人面 前。 4 身处一种旷*持久的灾难之中,为了同这灾难拉 开一个心理距离,可以有种种办法。乐观者会尽量“ 朝前看”,把眼光投向雨过天晴的未来,看到灾难的 暂时性,从而怀抱一种希望。悲观者会尽量居高临下 地“俯视”灾难,把它放在人生虚无的大背景下来看 ,看破人间祸福的无谓,从而产生一种超脱的心境。 倘若我们既非乐观的诗人,亦非悲观的哲人,而只是 得过且过的普通人,我们仍然可以甚至必然有意无意 地掉头不看眼前的灾难,尽量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尚 存的别的欢乐上,哪怕是些极琐屑的欢乐,只要我们 还活着,这类欢乐是任何灾难都不能把它们**消灭 掉的。所有这些办法,实质上都是逃避,而逃避常常 是必要的。 如果我们骄傲得不肯逃避,或者沉重得不能逃避 ,怎么办呢? 剩下的**办法是忍。 我们终于发现,忍*不可忍*的灾难是人类的命 运。接着我们又发现,只要咬牙忍*,世上并无不可 忍*的灾难。 5 古人曾云:忍为众妙之门。事实上,对于人生种 种不可躲避的灾祸和不可改变的苦难,除了忍,别无 他法。忍也不是什么妙法,只是非如此不可罢了。不 忍又能怎样?所谓超脱,不过是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支 撑,从而较能够忍,并非不需要忍了。一切透彻的哲 学解说都改变不了任何一个确凿的灾难事实。佛教教 人看透生老病死之苦,但并不能消除生老病死本身, 苦仍然是苦,无论怎么看透,身*时还是得忍。 当然,也有忍不了的时候,结果是肉体的崩溃— —死亡,精神的崩溃——疯狂,*糟则是人格的崩溃 ——从此委靡不振。 如果不想毁于灾难,就只能忍。忍是一种自救, 即使自救不了,至少也是一种自尊。以从容平静的态 度忍*人生*悲惨的厄运,这是处世做人的基本功夫 。 6 张鸣善《普天乐》:“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 。风雨儿难当!”这三句话说出了人们对于苦难的感 *的三个阶段:事前不敢想象,到时必须忍*,过后 不堪回首。 7 人生无非是等和忍的交替。有时是忍中有等,* 望中有期待。到了一无可等的时候,就*后忍一忍, 大不了是一死,就此**解脱。 8 着眼于过程,人生才有幸福或痛苦可言。以死为 背景,一切苦乐祸福的区别都无谓了。因此,当我们 身在福中时,我们尽量不去想死的背景,以免败坏眼 前的幸福。一旦苦难临头,我们又尽量去想死的背景 ,以求超脱当下的苦难。 9 生命连同它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虚幻的——这个观 念对于快乐是一个打击,对于痛苦未尝不是一个安慰 。用**的虚无淡化*常的苦难,用**的悲观净化 尘世的哀伤,这也许是悲观主义的智慧吧。 10 对于一切悲惨的事情,包括我们自己的死,我们 始终是又适应又不适应,有时悲观有时达观,时而清 醒时而麻木,直到*后都是如此。说到底,人的忍* 力和适应力是惊人的,几乎能够在任何境遇中活着, 或者——死去,而死也不是不能忍*和适应的。到死 时,不适应也适应了,不适应也无可奈何了,不适应 也死了。P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