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30
折扣购买: 蓝屋(典藏纪念版)(精)/程乃珊小说系列
ISBN: 9787532171279
程乃珊,1946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全家迁居香港,50年代中期,又举家返回上海。父母亲都是4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好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外语造诣,对她影响颇深。1965年程乃珊从上海教育学院英语专科毕业,任中学教师20年之久。1979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妈妈教唱的歌》,1982年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1991年始穿梭于沪港两地,涉足传媒和纪实写作,着重关注沪港两地文化、经济、民生的差异和渊源,代表作有《双城之恋》《老香港》《上海街情话》等。她还关注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纪实,先后出版了《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罗曼史》《上海先生》等上海系列纪实散文集。
一 至一九一四年,由于欧战激烈,生铁原料无法进口, 顾福祥公即趁机将早先囤积的生铁原料抛出,因而一跃成 为沪上屈指可数的富商之一……顾翁有公子三位,大公子 顾鸿志现遵从父意,赴美攻读经济学科,以企发展父业。 二公子顾鸿飞,因家庭不和,于一九四二年登报启事与顾 翁脱离父子关系。三公子顾鸿基尚幼,现在徐汇公学求学 ,据云其志愿为冶金工程……胜利以来,顾公所经营的“ 华昌铁工厂”事业蒸蒸日上,今在东南亚一带已负有盛名 ,而顾氏家族也被称为“钢铁大王”……顾氏宅第坐落于 法租界××路,为德人鲍氏所设计,宅外壁均由蓝色瓷砖 砌成,内部装设讲究,其厨房设备和盥洗装置全套均由英 、美进口,在沪上享有“蓝屋”之美称。 要不是图书馆快关门,顾传辉还舍不得合上这册书页 已泛黄了的一九四六年版本的《上海经济史话》呢。“… …二公子顾鸿飞,因家庭不和,于一九四二年登报启事与 顾翁脱离父子关系……”这几行字老在他眼前浮动,令他 心中充满恼怒和惋惜之情。因为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 知道自己原来就属于这个显赫的家族。而“二公子顾鸿飞 ”,就是他爸爸!可原先他对自己这个有着如此辉煌业绩 的家史竟一无所知!爸爸平时可一字也没提及。然而,这 本《上海经济史话》所能提供的,也就只是上述这么两百 来字。太不过瘾了! 他走出市立图书馆,走在永远是喧闹不已、拥挤不堪 的南京路上。“二公子顾鸿飞……脱离父子关系……”这 几个字还是固执地占据在他头脑里,二十七年来,他第一 次对自己、对家庭,感到不满足了。 传辉出生于农历正月初九,传说这是个吉日——玉皇 大帝的生日呢!事实上他确实也是个公认的“额角头高” 的幸运儿。父母亲半辈子做人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总算 避过一起又一起的政治运动,使小小的家庭在“阶级斗争 的风口浪尖”的夹缝里生存了下来,虽说在“文革”期间 父亲也吃过大量大字报(现在他才明白可能与顾家的显赫家 史有关),不过与别的家破人亡或流放到边远地区的家庭相 比,他的家算是平稳安宁的了,所以传辉的童年应该说是 幸福的。再说他是家里的独苗,因而在家家户户都为“上 山下乡”折磨得辗转不能入眠的年月,他倒是笃定泰山— —根据计划生育政策,独苗是硬工矿的档子。当然,硬工 矿也有不满意的工种:卖大饼、扫马路,可当时人对生活 的要求都不高,只要留在上海,也心满意足了。方案下来 了,他被分在一家熟食铺站柜台,然而人心不知足,当中 学教师的爸爸和做护士长的妈妈心里不舒坦。虽说有好心 的邻人相劝说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实惠工种:工资奖金不比 大工矿的少,邻里们要紧要慢的要买些什么,还可以方便 不少呢,可父母就是笑不出来。倒不是看不起这行当,只 是看着熟食店站柜台的那几个和猪肚猪肠一般油的小青年 ,生怕传辉要不了几个月也会变得像他们一样油腔滑调、 没有上进心。说真的,就是在张铁生交白卷的那阵日子里 ,每天晚上当父亲的还非得逼着儿子练上一页毛笔字和读 上几句英文不可呢。儿子还没分配,好像前面总还有点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