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商

社交商
作者: (美)丹尼尔·戈尔曼|译者:魏平//张岩//王乾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46
折扣购买: 社交商
ISBN: 9787508607818

作者简介

丹尼尔·戈尔曼,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研究员,曾四度获颁美国心理协会最高荣誉奖项,并荣获美国心理学会终生成就奖。其经典著作《情商》,畅销逾500万册,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8个月。他还曾在《纽约时报》任职12年,负责大脑与行为科学方面的报道;他还是《今日心理学》资深编辑,文章散见全球各重要报章。畅销著作除了《情商》之外,还著有《生态商》、《情商2:影响你一生的社交商》》等书。

内容简介

传染中心 被医生们称为x的病人中风过两次,破坏了他的眼睛和大脑视觉皮层之 间的连接。因此,尽管他的眼睛可以接收信号,但是大脑却没法破译它们, 甚至根本感受不到这些信号的存在。x好像是完全瞎了,或者可以说他已经 完全瞎了。 当医生给x看各种各样的图形,比如圆形、正方形时,他没有任何反应 。给他看人们面部照片时,他也没有反应。但是如果照片上的人带有幸福或 者悲伤的面部表情的话,他就突然可以辨认出这些表情,而且准确率颇高。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人类的视觉一般是从眼睛通过丘脑进入大脑的视觉皮层。但当X辨认这 些表情时,医生对他进行的大脑扫描显示,信号(比如视觉信号)也可以从丘 脑直接到达杏仁体,然后杏仁体会从诸如愁容、姿势和语调的改变等非语言 信息中飞速提取其中的情感含义。这个过程非常迅速,甚至在我们根本还没 有意识到自己到底在看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 虽然杏仁体对上述非语言信息非常敏感,但是它和语言中心并不直接连 接,也就是说它不能控制语言信息。尽管如此,当我们感受到外界的某种情 绪时,就会接收到大脑发出的本身体内的模仿信息。因此,与其说x看到了 某些情绪,还不如说他感受到了这些情绪,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情感失明 ”。 在正常的大脑中,杏仁体也是通过丘脑来接收情感信息的,比如说兴高 采烈的语调、眼睛里的愤怒或者失败后颓丧的姿势等,然后下意识地处理这 些信息。这种下意识又引发自身类似的情绪,这正是“感染”他人情绪的主 要生理机制。 我们可以彼此影响,引发任何一种情绪,这就证明情绪传染机制有强大 的力量。这种传染是进行情感得失(在所有人际交往中情绪的接受和给予)的 主要形式,这种情感得失和我们表面物质利益的得失并无关系。 比如说,某家超市一位收银员乐观的情绪会影响他接待的每一位顾客。 他可以使人开怀大笑,即使心情最郁闷的人离开的时候也是面带笑意。这位 收银员扮演的就是情绪给予者的角色。 很多场合都会出现这种情绪传染,比如说观众在观看悲剧电影时自己也 会黯然落泪。这种传染是比较明显的。还有些是比较微妙的,比如说,我们 在和某人会面后变得有点暴躁。尽管我们可以察觉明显的情绪传染,但是我 们对这种传染是如何进行的却知之甚少。 情绪传染的例子证明了大脑小路神经系统的运行。所谓小路神经系统指 的是潜意识运行的神经系统,它的运行是自动进行的,不费我们任何力气, 而且速度非常快。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特别是跟情感有关的,都是经过 它来处理的。当我们被一张漂亮的面孔迷住,或者察觉到别人话语里的讽刺 意味,都是小路神经系统运行的结果。 而与之对应的大路神经系统的系统性和条理性非常强,需要人们有意识 地对它进行控制。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且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控制内在 心理活动,而这一点小路神经系统是做不到的。比如说,大路神经系统可以 帮助我们想出办法来接近那张漂亮的面孔,或者反击别人的讽刺。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路神经系统是“湿”的,情感从中滴落;而大路神 经系统是“干”的,是极度理性的。小路神经系统使我们迅速感受到他人的 情感,而大路神经系统可以仔细分析我们的感受。通常来说,它们的配合天 衣无缝,我们的社交生活正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绪可以由一个人悄悄地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大家都不会察觉,因为这 种传递是由小路神经系统来进行的。简单地说,小路神经系统依靠的是杏仁 体和其他类似自动节点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大路神经系统则把接收到的信号 传送到前额叶皮层,也就是大脑的管理中心,它可以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 我们就可以进行分析了。 这两条途径接收信息的速度差别很大。小路神经系统速度很快,但是不 怎么精确;而大路神经系统虽然慢,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进行分析 。也就是说小路神经系统速度快但是草率,大路神经系统速度慢但是精确。 就像20世纪的哲学家约翰·杜威说的那样,一个是“鲁莽,不假思考的”, 另一个是“机警而又深思熟虑的”。 这两个系统运行速度的差别——感性的那个比理性的那个速度要快好几 倍,使我们可能会后悔刚刚做出的草率决定,或者会尽力说服自己接受它。 小路神经系统做出决定之后,大路神经系统可以做的就是尽量自圆其说。就 像科幻小说家罗伯特·海因莱恩(Roben Heinlein)曾经讽刺的那样:“人类 并不是理性动物,而是正在理性化的动物。”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