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4.16
折扣购买: 书影月痕
ISBN: 9787508537771
彭龄,本名曹彭龄,1961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毕业,解放军外事工作干部,曾任中国驻叙利亚使馆副武官,驻黎巴嫩、伊拉克、埃及使馆武官,少将军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 章谊,本名卢章谊,1961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毕业,曾任新华社驻黎巴嫩分社首席记者,中国驻黎巴嫩、伊拉克、埃及大使馆外交官;新华社国际部译审。 他们夫妇单独或合作出版了《西亚风情》、《而今百龄正童年——记曹靖华》、《黎巴嫩散记》、《重返巴格达》、《不尽天涯路》、《受命打通“地狱之门”的人》、《埃及漫步》、《走进迦南地》、《岁月流痕》等散文集及传记《伏牛山的儿子——曹靖华传》。
一件使中国客人感兴趣的中国工艺品而高兴。 我们告诉他,中国读者对纪伯伦并不陌生,早在 30年代,就有一位中国著名女诗人、作家将他的《先 知》译成了中文。 “真的?”他惊喜地问。 我们点点头:“那位女诗人叫冰心。” “能不能为我们博物馆找一本?”他急切地说。 我们告诉他,来黎巴嫩之前,我们曾在各书店寻 找过,都没有找到。冰心女士手边也没有多余的存书 ,不过,她说过一段时间还会再版。我们答应一俟再 版,一定设法送他们一本。 库鲁兹先生领我们沿着弯曲的甬道,来到最里面 的一间展室。这里陈列着纪伯伦生前使用的家具:木 床、画架、桌椅和一扇雕花屏风。一只破旧的皮包上 面用英文写着纪伯伦的姓名和他在纽约的住址。这些 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家具,这些破旧得不能再破旧的 物件,向我们展示着纪伯伦生前的清贫与穷苦。 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们几乎难以置信。一头是纪 伯伦使用的如此粗鄙、破旧的家什,一头是他为人类 创造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心头的这杆天平,怎么也难 以平衡。 一个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能歌唱呢?如果手 里握满金钱,你怎能举起祝福之手呢?最可怜的人是 把他的梦想变成金银的人。…… 从这里,是否可以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纪伯伦只活了48岁,但他把全部的生命,都投入 了工作。 在你工作的时候,你是一支管笛,从你心中吹出 时光的微语,变成音乐。 你们谁肯做一根芦管,在万物合唱的时候,你独 痴呆无声呢? 库鲁兹先生告诉我们,1928年,纪伯伦曾想买下 故乡的玛丽·萨尔基斯修道院,以便回国疗养。但他 为了赶写《土地女神》和《先知园》,仍坚持留居美 国。1931年,他预感到生命的灯即将熄灭时,便不顾 医生的警告,每日埋头于绘画和写作,用他生命的笛 管,吹出使人们心灵震颤的音乐。他逝世的前一天, 一位医生去看他,发现他正在病痛中挣扎,立即和玛 丽安娜一起把他送往医院。他离开工作室时,还看着 自己的双手说:“这双手,在我最后从这里走出去之 前,还有许多画要画,许多书要写呢……” 他们认为我疯了,因为我不肯拿我的光阴去换金 饯。 我认为他们疯了,因为他们以为我的光阴是可以 估价的。 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 的成就的东西。 我们听着,听着,心海在翻波涌浪。只觉得自己 正被一种崇高的精神在陶冶,在净化…… 彭龄、章谊伉俪是我的同窗学友,曾共度青春,共读青春。现虽白髮如冠,雪染双鬓,依然勤奋笔耕。《书影月痕》好似一处浓缩的图书馆——小至袖珍;又好似一册精编的书目——散文诗般的索引。作者犹如导游,引导我们观赏中外文学大花园——争芳斗艳,繁花似锦;又好似一次次盛会的主持,向我们介绍赴会嘉宾——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家、诗人,以及他们闻名传世的作品。让“读书无用论”见鬼去吧!莎士比亚说得好:“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仲跻昆(北京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 彭龄、章谊伉俪,一位是解放军武官,文质彬彬的儒将;一位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是机敏干练的记者。两人长期在国外任职,工作相携相助,业余则联手为文,老当益壮,至今不辍。 《书影月痕》是一部以外国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宏文之结集。煌煌六十篇,大多描述作者毕生专注的阿拉伯文事以及有家门渊源和时代情愫的苏俄文学,同时触及诸多欧美和亚非文人墨客。大凡说事,无不饱含深湛的沧桑之论;谈艺,则慧眼独具,笔下生辉;忆人,如促膝畅谈,倾诉肺腑;论谊,主客互动,情感交融。文集如其名:岁月之留痕,笔锋之光影,充满诗情画意,读罢令人感悟良多。 ——高秋福(新华社前副社长,高级记者) 我曾与本书作者一起在埃及工作多年,他们一直是我尊敬的学长。我总是钦佩他们在从事外交工作中注重文化的交往,更羡慕他们以儒雅和真情结交朋友并以深情的笔触形成优美的文字。每次读到他们以文会友的文章,都深受感动。光阴荏苒,如今捧读《书影月痕》,很多熟悉的面容和场景浮现眼前,无比亲切。文集好似一条金丝把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外交与文学叠加,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相辉映,展现的是对中华文明的深爱和“美美与共”的图景。这部文集恰是用深厚的文学素养、特殊的经历,加上勤奋酿就的琼浆,值得品味和珍藏。 ——吴思科(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前驻沙特、埃及大使) 《书影月痕》是一部文思妙曼而隽永的灵秀之作,写名家名作、传奇故事、异国风情。读之,丰富的是我的人生,开拓的是我的视野。 ——阎纯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作家) 《书影月痕》全书分为四辑,共60篇。它们包括了作者几十年的散文精华,浸透着夫妇俩几十年在外交和文学上所付出的才华和智慧乃至做人的风范。作者出身文学和翻译世家(彭龄为翻译家曹靖华之子),又有长年驻外工作和游历的经历,其阅历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感悟非一般人所能及。可以说,由于作者的成长经历和从事工作的性质,使他们具备了大多数读者可能难以具备的条件:有机会读书与远游,去“走向远方的景致”,让自己“也成为一帧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