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课

经典小说课
作者: 张鹤|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2.30
折扣购买: 经典小说课
ISBN: 9787559489111

作者简介

张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曾任黑龙江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专业作家、独立学者和编剧。发表学术论文、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散文、译著、影评等数百万字。自1996年起开设写作课,从大学校园到个人工作室,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虚构的真迹——书信体小说叙事特征研究》《充盈的虚无——俄罗斯文学中的宗教意识》等。

内容简介

女人的无名与纸锭 我们先从开头读起—— 四铭太太正在斜日光中背着北窗和她八岁的女儿秀儿糊纸锭,忽听得又重又缓的布鞋底声响,知道四铭进来了,并不去看他,只是糊纸锭。 这段开头,乍看极其普通、琐碎:一个没有自己名字的女人,坐在下午的日光里,和一个有乳名的女儿一起糊纸锭,听见丈夫走进来,却没理他。 再读,会察觉到,这段开头,虽过于家常,却充满烟火气,自有一股生动劲儿,并在短短几句中带出隐隐的张力——她明明听见丈夫的脚步声,却像没听见一样——透露出这对夫妻平时的关系。随着后面的情节展开,此处微显的张力会在某个点呈爆炸状。 这当中的一个细节很有意味:除了《伤逝》中的子君和《离婚》中的爱姑,鲁迅笔下的多数女性都没有自己的名字,通常用特征或丈夫的姓氏名号来代替,比如九斤老太(《风波》)、华大妈(《药》)、单四嫂子(《明天》)、祥林嫂(《祝福》)…… 《肥皂》中的女主角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只能称呼她“四铭太太”。这种名字的赋予看似不经意,却往往藏着作者的匠心。 子君被看作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具有新文化思想的新女性,她在小说世界中最先用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惊天之语,她有自己的名字也是“新式”很重要的标记。同样,在离婚被人视为不耻的乡间,爱姑决然拒绝和姘上寡妇的丈夫继续生活,坚持要为自己讨个名分,坚决自主要离婚,这个被族人和乡人认为太敢自作主张的女人,也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其他女性,就鲜少有这样的“待遇”了,因为多数女性角色,在鲁迅的小说中是配角,是男主角的陪衬,这不完全意味着地位上的差异,更象征着人格的非独立。显然,这样写,不只是作者的生活写实法,也暗示了作者对当时女性地位的不平心。 在一个普通的日子,一个普通的近黄昏时刻,四铭太太和女儿秀儿一起糊纸锭。纸锭俗称“纸元宝”,是一种冥币,专门烧给死去的祖先,祭祀用的。 等等,作者为什么要写她糊这个东西? 按说,女人在家里带孩子,可以做的事情有许多,比如,打双鞋垫、织个毛衣、裁个衣服、擦擦窗、摘摘菜、喂喂鸡之类的,但作者为什么没安排她做这些事呢?因为做糊纸锭比这些事更具有特殊意味,即暗示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也与后文提及的日期有联系。烧纸锭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相关,这种民间习俗,在鲁迅那代具启蒙意识的知识分子看来,是封建迷信,是旧文化的象征,需要摒弃和破除。 但在这个家中,这件事显然得到了默许。而这种对待旧文化的态度,在后面三位老派书生商量给报社送征文题目时,在情节上获得了延续,在内涵上获得了延展。 这个不足百字的开头,字字珠玑,看似平常琐碎,却为后面的许多情节、细节与象征含义埋下了引爆的线索。 ★写作太干涩?名著读不懂?文学储备少?别怕!来上一堂全是干货的超级写作课! 一本既好看又实用的“文学课堂”,读最经典的故事,学最能打动人心的写作技巧! ★拒绝走马观花!人大博士、文学教授张鹤带你细读经典,理解写作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作文总是千篇一律?为什么写的小说读者寥寥?放下烂大街的写作辅导,来体验大师的一对一课堂! ★读zui经典的文本,体验十五位超一流文豪的笔下人生。 托尔斯泰,奥康纳,毛姆,卡夫卡,鲁迅,白先勇,莫泊桑,欧·亨利,纳博科夫,契诃夫,海明威,乔伊斯…… ★阅读经典,就是在延展生命的长度,于不同的人生中穿行,塑造真实的自己。 ★知名作者张秋子、张向荣倾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