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大象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8.90
折扣购买: 朝花夕拾/少年读鲁迅
ISBN: 9787571101961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就卓著。
《朝花夕拾》导读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计划写十一篇 ,后完成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时间 都在1926年,这组文章在《莽原》半月刊连载时总题为《 旧事重提》。“旧事”表现出作者的反顾 “重提”表现出 作者对现实的执着。本书。1927年7月由作者亲自编定, 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 月第3版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中除收文章十篇之外 ,另有《小引》《后记》各一篇。 《朝花夕拾》的文体特征是“史”与“诗”的结合。 “史”指作品的文献性质,“诗”指作品的文学价值。 鲁迅是一位十分自谦的作家。他仅在作品的外文译本 之前写过极其简短的自传。而《朝花夕拾》用叙事、抒情 、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求学生涯 、教学经历。是撰写鲁迅传记、年谱的必读资料。文中还 通过作者个人的生活轨迹再现了近代中国的时代风云。其 中关于迎神赛会、无常女吊的描写,是生动的乡风民俗史 料,关于绍兴中西学堂和南京水师学堂、矿路学堂的描写 ,是变法维新之后重要的教育史料。 所谓“诗”,是指作品中的某些事件或细节,只具有 象征性意义,不宜一一考证坐实。因为所收诸篇的内容经 过了记忆的筛选,正如作者在《小引》中所言, “与实 际容或有些不同”,所以其中哪些是艺术虚构,哪些是无 意失真,无法予以准确判断。比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关 于“幻灯事件”的描写。就跟鲁迅当年日本同窗的回忆或 有出入。最典型的例子是对“百草园”的描写。在周作人 笔下,百草园是一处“荒园”,有“一座大的瓦屑堆”“ 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无生物”“长 着一株皂荚树”“最为儿童所注意的,是黄瓜和萝卜”(《 鲁迅的故家·百草园》)。以上是一个老年人的记实性描写 。而在鲁迅笔下,百草园内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 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 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幅 生机盎然的画卷,是童心世界中的“百草园”,跟枯燥乏 味的三味书屋形成了两个天地。周作人笔下呈现的是生活 的真实,亦即“史”;鲁迅笔下呈现的是艺术的真实,亦 即“诗”,这也相当于鲁迅记忆中儿时吃过的菱角、罗汉 豆、茭白、香瓜。那滋味会胜过成年后吃过的所有美味佳 肴。 只有把握了“史”与“诗”的结合这一根本特征。才 能读懂《朝花夕拾》这部作品。 小 引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 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 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 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 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呜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 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