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甘肃人民
原售价: 37.00
折扣价: 26.64
折扣购买: 岁月忆语
ISBN: 9787226048764
刘志祥,江苏溧阳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系围家建设工程一级项目经理、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治理工作四十余年。
影照文苑池 在南山近竹林寺处有一景点叫文苑。它占地有4 公顷,有成片的香樟、竹林、花草。建有文心阁、学 林轩、知音亭等。它是我最心仪的景点之一。我每年 都会去文苑。 抬步刚跨进园内,迎面就为一假山、小亭挡住。 小亭匾额书有“文苑”二字,抬眼望,蓝天下的园区 依山傍水,不由想起“天开文苑”之意。只是这亭、 这字略嫌小巧。 园内,就高堆山,点缀奇石,书刻名句。因低掘 池,蜿蜒曲折,相连为溪。这山高不盈丈,但学林轩 众多历代前贤在此散步。他们“独步当时,留声后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地载文运,文苑山能不有 名?这水,深不盈丈,但溪流中隐隐潜有镇江文脉之 龙,“雕龙池”已作点睛。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 孕文脉,文苑池能不有灵?这山这水让人领略到文苑 的厚重与灵动。 对此我尤喜欢文苑之水,也许是出于对龙的崇拜 ,对文脉的崇敬吧!我或是独依小桥的栏杆凝视水中 的倒影而遐想,沉醉于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之中; 或是在池边柳荫下席地而坐,想能和溪中潜龙对话。 溪水缓缓流动,清澈见底。我虽未查看溪流水的 入口,我想这水定是来自长江,来自古运河,来自镇 江各个山头丘岗,来自市区各条小巷。“问渠那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凝神细观溪水,在镇江的山水风貌背景下,画面 中推出镇江博物馆及其所展的众多青铜器。它告诉人 们镇江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镇江是吴国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只是在春秋以后才逐步迁 都苏州。文苑溪水来自镇江吴头楚尾的山山水水,镇 江文脉三千年的历史是何等源远流长。它彰显着镇江 文化的古老特色。 在溪水中我看到有颗星星在闪烁,边上有古籍《 梦溪笔谈》隐约可见。我知道这颗星是中科院紫金山 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207号小行星,命名为沈括。《 梦溪笔谈》是沈括所撰写的,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我认定这水流是来自融有中原 文脉的长江水,从市内梦溪园流来,且这仅仅是众多 细流之一。它告诉人们,镇江文化大量融会中原文化 ,并予更新。在整合中,中原文化强其筋骨,完其发 肤。镇江历史上四次较大规模的南北文化大交融,在 方方面面,各个领域都把镇江文化推向巅峰。镇江文 脉的包容性是其最大的亮点,是其他吴文化区域所不 及。 溪水中,有两组人物画像在水中缓缓移动,一组 是焦光、陶弘景、戴颙等;一组是刘裕、辛弃疾、陈 亮等。幅幅画像是镇江隐士文化、出仕文化的代表者 。镇江山水幽幽益于隐士文化滋生;镇江惊涛拍岸激 励出仕文化张扬。镇江与中原情结最深,“何处望神 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政治 激情“气吞万里如虎”。我以为这水流来自镇江深山 幽谷,来自镇江古渡口、古运河。这水流,这文脉显 示镇江隐士文化、出仕文化并存的文化特征,也为其 他地区所少见。然而更为注目的是画面中有三个异乡 的巨星,爱国主义的思想家、改革家、诗人林则徐、 魏源、龚自珍,在镇江闪耀着我国近代史中反帝反封 建开端时期的光芒。 在溪水的照影中,我好像看到林则徐被贬流放新 疆,途经镇江,特意停留,与魏源会晤,对榻倾谈。 并把有关《四洲志》的全部资料交给魏源,鼓励魏源 写就《海国图志》五十卷的画面。魏源曾有诗日:“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两翻苹 ”,就是记述这次会晤之事。我以为这水流定是来自 古运河、来自市区小街里巷,它是镇江中西文化交流 的一个例子。自明、清以来,镇江文化在中西文化的 碰撞中,在古文明和近现代文明的碰撞中艰难前行。 江河文化本是灵动,但受堤岸的约束就显狭隘,镇江 码头意识的浓重使其在上述碰撞中有了闪失,像抵制 刘鹗建造天津到镇江“津镇铁路”的动议,就是镇江 文化没有远见的闪失,拖了镇江发展的后腿。 溪水中有组画面令我惊愕不已,那就是明末园林 建筑艺术家计成及其名著《冶园》。镇江是个城市山 林,它远没有苏、锡、扬那样众多的人造名园,可镇 江文化倒有造园名著!细细想来,文苑溪水广连太湖 之水,不管镇江文化如何与中原文化整合,但吴文化 的基因仍在,是细腻柔和、秀惠智巧吴文化的绵延不 绝。我的惊愕不已,也说明另一方面,镇江文化中吴 文化表证的虚脱也是一般不争的共识。 文苑园中的溪流一头系着文苑园之主题,另一头 系着文苑园之总结。 这水南端是“雕龙池”。文心阁、知音亭的倒影 ,让我读出了今人对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 也看到镇江六朝文化“文论学”和“文选学”双峰并 峙的辉煌。我想这水和萧统读书台边的“昭明井”应 该是水脉相通,文脉相连。 北端,文苑的主体建筑学林轩边的水池面积最大 ,水池中能显现的画面更多,无论诗词、小说、书画 、音乐、科技、军事、经济、教育,镇江文脉的要者 均有显现。我只是搞不清它是学林轩内陈列画面的倒 影,还是人们按池中显现的它复制陈列于学林轩内。 沉浸于照影之中,潜龙告诉我镇江文化诸元整合 ,和而不同,融而不弃。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并存; 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并存;隐士文化与出仕文化并存 ;文化包容与文化狭隘共在;吴文化基因坚守与表证 虚脱共在;文化辉煌与文化缺陷共在。当然,文苑溪 流中的倒影还有些或是不清晰或是为我所不识,我多 想,溪水中的文脉潜龙能告诉我更多更多…… 同样我也未去查看溪流水的出口,我想水流的出 口定是指示游人继续追寻镇江的文脉。镇江文化的积 淀实在太过深厚,区区文苑难以容纳,这水流大概流 向招隐寺萧统读书台,大概流向新建的中国米芾书法 公园,大概流向镇江博物馆…… 出口的水流定是流向镇江的文脉的发掘和文化的 创新,定是流向精英,流向草根。文苑应该更多地展 示当代镇江的文化精英、文化精粹;更多的展示当前 镇江平民的文化活动,让各种细流汇人溪水,让文脉 恒昌,文运弘扬。 今春我在文苑看到其南端山坡上有一仿古园林建 筑正在施工。虽未竣工,可略知规模。据说是在建的 “古琴演艺馆”,其主体建筑琴房有三层,还有茶室 和服务用房等。我想“古琴演艺馆”的设计者一定会 在其四周设计有溪水环绕,让溪水和文苑水相连,和 招隐寺南朝戴颐的听鹂山房傍虎跑泉、鹿跑泉的泉水 相通。可想而知,静坐溪边,聆听由镇江市古琴梅庵 派国家级传承人刘善教先生率众弟子弹奏流传下来戴 颙的名作《广陵》等,其情其景将是何等的舒人。这 是溪水流向精英,流向草根的最好的例证。 文苑溪水是时间隧道,历史画廊,游人并非能轻 易步入其中。只有脚步轻轻地、思绪平平地,专注看 ,凝神想,用心去触摸水底的潜龙,才能进入文脉历 史画廊,感悟到天开文苑,地载文运,水孕文脉的真 谛;才能品味出镇江文化之特色;才能不负文苑建造 者的用心。 2011.2.15写于镇江 2011.2.28改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