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及20世纪哲学大师们/大家译丛

本雅明及20世纪哲学大师们/大家译丛
作者: (法) 居伊·珀蒂德芒热著 ,刘成富译
出版社: 深圳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本雅明及20世纪哲学大师们/大家译丛
ISBN: 9787550739192

作者简介

居伊·珀蒂德芒热,法国学者、哲学家,常年从事哲学教学工作,曾任法国《研究》杂志撰稿人、《哲学档案》杂志主编,著有《本雅明及20世纪哲学大师们》等。 刘成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翻译协会会长、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法语语言文学和非洲问题研究,出版《20世纪法国“反文学”研究》《文化身份与现当代法国文学》等专著4部,出版《非洲概况与中非交流》《金犀牛:中世纪非洲史》《消费社会》等译著62部,发表学术论文175篇。

内容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 “读书时我就要捂起耳朵。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听别人无声地讲故事了。可讲故事的人却不是爸爸。冬天,我有时会在温暖的小房间里临窗站着,就这样,外面的暴风雪便开始向我讲述故事,静静地。” 很少有作品能像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字这样让人感受到如此的静谧。它们吸引并突然抓住读者,让人感觉自己像是被一个素未谋面的行人抓住了。他的写作是坚定的,思想积累着、压缩着,并从远处隐秘地浮现出来,然而其发展趋势却总是出人意料,就像山间的行者看到的风景一样。而难以预料、悬念式的总结更是加强了这种效果:人们永远都无法抵达旅行的尽头。这种呈现—这个词对于本雅明来说至关重要—方式中充满了奇遇,它展现了和文学作品一样丰富的事物:童年、一座座城市、一个时代,还有巴黎。总之,瓦尔特·本雅明的文风2 让人们无可置疑地相信,他算得上极少数几位思维不会被阅读磨损的大作家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笔优美,更因为他的思想在一篇又一篇作品中被展现、锤炼和追寻,却没有完全达到终点。他的直觉是转瞬即逝的,这其中有一种暗藏目标的幽灵穿越所有作品,却没有对作品进行理论抽象。人们多次强调了这项工作的支离破碎性。这是一种失败吗?又或是追求灵光闪现般的真理所作出的牺牲?还是两者兼备?本雅明曾强调卡夫卡的失败;是的,本雅明自己的作品带着一道伤痕,从他初期的写作开始就一直为一种悲伤的阴影所笼罩。本雅明不是个激情四溢的人,但更不是一个不停地自我埋怨的人。本雅明从自己身上看到了一种坚忍的耐心。而本雅明持重的性格也深藏着难以置信的奥秘。并不是只有他的文章是安静的,他本身也总是生活在安静中。 1940年9月26日,本雅明在西班牙和法国的交界处自杀身亡。当时他带了一只文件包,后来这只文件包一直下落不明,人们也就无法确切知道包里装了些什么1。那时的本雅明只为少数几人所知。他的朋友中有些人后来变得声名显赫(如肖勒姆、霍夫曼斯塔尔、阿多诺、布莱希特、克劳索维斯基[Klossowski]、马塞尔·布里昂[Marcel Brion]),他们很早便感觉到了本雅明过人的独创性和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感觉到了其复杂性。表面看来,本雅明的研究方向五花八门,这使得他那些最亲密的朋友(肖勒姆、布莱希特)对他思想的严密性及其主导意义 产生了怀疑。很久之后,在阿多诺、肖勒姆、梯德曼(R. Tiedemann)和汉娜·阿伦特以及许多其他朋友的帮助下,本雅明进入了德国、意大利以及后来法国和美国的知识界,从此,对本雅明阐释的论战便拉开了序幕:哲学家还是作家,真正的或是虚伪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还是失去了土地的犹太人,纯粹的随笔作家还是谨慎的学者,预言家还是空想家…… 当然,本雅明的作品本身就不是为了使人们达成共识而写作的。但情况经常是这样,有些批评似乎除了所承认的动机外还别有用心,好像在某些问题上完全有可批评之处的本雅明还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用耳朵听不见的或者说难以切入的问题。这是他失败的另外的踪迹吗? 下面几段文字是对于本雅明的评析,以此勾起人们对这个“过路人”的回忆。这几段文字之间并无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如果说有,那就是笔者有一个不知能否实现、或许不合时宜的心愿:想让人们从中隐约看到历史哲学的具体普遍性如何在不否认自身存在的基础上完成或实现更加抽象和理想化的普遍,以及艺术作品分散却真实而关键的普遍性。 本书以近似文学研究的沉思,以饱含移情的敏感笔触,以不含哲学行话的行文笔法,将哲学家的思想、风格与笔法冉现于读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