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生灵

鄱湖生灵
作者: 罗张琴|责编:梅若冰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80
折扣购买: 鄱湖生灵
ISBN: 978757021379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01藜蒿之味 窗外,有雨。空气中充盈草木、泥土的芬芳。与同学 在茶楼里小坐。鲁院一别,已两年有余,见面却无丝毫生 分,心近如昨。亲近使人感怀、温暖,也使眼下这离家千 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万般亲切起来。 依凭一颗对文字的初心,我们同时收获了一份来自文 学的回报,因一场颁奖礼得以在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聚 首。天南地北,鲁院的几个同学,又坐在了一起,这多么 好。 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朴素的,清凉的,一如窗边流过的 江水。我们聊起三五一群常去鲁院附近餐馆打牙祭的往 事。 去餐馆吃第一餐饭,来自北方的同学为我点了一道南 方菜——藜蒿炒腊肉。北方同学说此菜是江西人尤其是南 昌人的最爱,入选过北京奥运主菜谱;十几年前,热播过 的赣语情景喜剧《松柏巷里万家人》的主题曲就叫《藜蒿 炒腊肉》;不过,“正月藜,二月蒿,三月过后当柴 烧”,野生藜蒿上市时间极短,三月底之后,大小餐馆能 吃着的,怕都是大棚里头培育的。接着,他用不太地道的 哼哼声哼唱了《藜蒿炒腊肉》里的几句词。南昌方言难学 难说,更别提唱了,至少我是没能学会的,我使劲给他鼓 掌。 菜上桌,满盘翠绿的,是一根根长约四五厘米的藜蒿 秆子,佐以金黄的腊肉片、深绿的韭菜叶、红灿的辣椒 丁,望之口舌生津。夹一筷子入口,老腊肉的咸香、藜蒿 的清香、韭菜的醇香与辣椒丁的辣香混合,那个香,真是 荡气回肠。 可从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概北京人独喜香椿芽、 贵州人喜食折耳根、云南人推崇鸡7175。png菌、东北人 酷爱猪肉炖粉条吧,那餐饭真是便宜了我这爱藜蒿的赣 人,独占了这一盘子美味。 藜蒿,原不是南昌本地所产,而是鄱阳湖草洲所盛产 的一种早春野蔬。它与芦蒿,还有苏东坡笔下“蒌蒿满地 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蒌蒿,及《红楼梦》中晴 雯最爱吃的“蒿子秆儿”,都是菊科蒿属,都具蒿之清 气,菊之甘香。春秋时期,蒿作为一种君子之草和献祭之 草在人们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藜蒿之得名,有两个版本的传说。一个与唐代书法家 颜真卿有关。大历中期,颜真卿受贬到饶州任刺史,月波 门外,柳丝抽芽,江水碧绿。渡口处,舟楫往来,不少民 妇村姑,从河岸湖洲采集了一篮篮叫白蒿的辛香野草。颜 刺史问,采这么多草干什么?答曰,此根经饱,可度春 荒。爱民如子的颜刺史遂说:“依我所见,不如称作黎 蒿。黎者,众也,众人喜爱的野蒿。”众人一听,齐声唤 好。后来,为了表示此蒿草属,又在“黎”字上面加盖草 头。另一个与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关。元朝末年,朱元璋与 陈友谅为争天下,十八载春秋,大战鄱阳湖。一年春天, 朱元璋被陈友谅的水军围困于康山草洲半月之久,所备蔬 菜几乎全吃光了。朱元璋食欲大减,人日渐消瘦。火头军 发现草洲上长着一些野草,便随手扯一根嚼了一下,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