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广东卷)

广州市南沙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广东卷)
作者: 广州市南沙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32.40
折扣购买: 广州市南沙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广东卷)
ISBN: 9787218150611

作者简介

广州市南沙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由当地党史办就本书组织而设,编写人员分别来自当地史志办、党史办等机构人员和熟悉当地情况的作家等。

内容简介

第三节革命老区镇、村的情况 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在峥嵘的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作出了牺牲和奉献,为壮大革命队伍、争取人民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老区人民一如既往地发挥着老区精神,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新贡献。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广东省根据中央的规定和标准,结合实际,划分革命根据地,一个镇的革命根据地村庄人口总和超过该镇总人口一半以上者,可申报评划革命老区镇。1997年,榄核镇在广东省民政厅公布的《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名册》中被认定为番禺市的一个老区镇。 2012年,榄核镇划归南沙区,所以榄核老区镇的革命历史当属南沙革命历史。其实南沙的革命历史,与番禺的革命历史可谓一脉相承,从番禺浩瀚的革命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以革命老区镇榄核为核心的革命斗争历史的脉搏。其中发生在革命老区榄核镇及周边区域的自辛亥革命以来的大革命运动、抗日斗争、解放战争中的精彩史实,是最为生动感人、不可或缺的篇章。 榄核,是中国共产党在番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作为革命老区镇,榄核辖区内,村村都有革命斗争事迹,每一个村都是革命战斗时的自然屏障或革命根据地。 (一)八沙村是开展隐蔽斗争的根据地。村落始建于1920年,由外来人口筑围成村,因村庄内有一条八沙涌由东向西穿过,故取名八沙,乡民也称其为鳖沙。村域位于广州南部临海冲积平原地带,北有榄核河,南临潭洲水道。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八沙村与相邻的张松村和顺德西海村,是中山、番禺、顺德游击队在榄核地区最重要的革命活动地点。在抗日战争时期,八沙村是广州游击区第二支队部分队伍的主要驻扎地和开展隐蔽斗争的根据地。 (二)湴湄村及邻近的牛角村、合沙村是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根据地。1945年2月5日,日本侵略军“扫荡”湴湄村,在地下党员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全力组织下,村民们躲到湴湄涌两边的密竹林和通天河一带避难。奉行“三光”政策的日本侵略军放火烧光湴湄涌两岸村民居住的茅棚,没来得及逃脱的人被大火烧死,多达35人。此外,湴湄村还是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 (三)大坳村是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连接榄核与沙湾等禺南地区的主要区域,位于榄核东北部,北隔沙湾水道与沙湾相望。番禺沦陷时期(1938—1945年),大汉奸李辅群(俗名李塱鸡,伪军第二十师副师长兼四十旅旅长)、李福(李辅群堂叔、伪禺南护沙自卫总队队长)一直盘踞在大坳村。臭名昭著的“两李”在村内建起军械厂制造枪支弹药,最终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拔掉了这个黑据点,有力地打击了敌伪恶势力的嚣张气焰。 (四)大生村是农民抗日革命武装代表人物杨忠的家乡。位于榄核北部,临近榄核河,在大革命时期是榄核重要的革命活动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根据地。该村农民杨忠于1939年不堪地主恶霸和日军、伪军的欺凌,自发组织村民,成立农民自卫队与其周旋,保家护民,后与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直属小分队合编成二支队榄核中队,参与抗击汉奸、恶霸、日伪驻番禺头子李辅群的斗争。1945年,杨忠跟随广游二支队北上抗日,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五)甘岗村发生过一场轰动一时的“国本惨案”。该村地处西北江下游,属沙田片区的河网地带。村落三面环水,北临沙湾水道。19世纪末期,这里仍然是一片冲积而成的滩涂。20世纪初,通过人工陆续“拍围”(围海造田)才逐步将滩涂变成陆地。村部所在地国本围,曾经是敌伪时期地方恶势力“剿共”害民、霸耕夺产、狂征暴敛、筹集军粮军费的据点和基地。到最后,农场面积几乎覆盖甘岗村的所有土地。1943年2月,日军在甘岗村制造了“国本惨案”。5日,日军一个中队共100多人坐汽艇分三路包围甘岗,见人就捉,见逃走者就开枪扫射。被日军抓获的村民在国本糖厂内被铁线缚住,然后被日军用机枪射杀。村民冼坤、黎有、马添等50多人被枪杀,只有梁辉一人死里逃生。 (六)人民村、合沙村、牛角村、绿村村4个村在抗日战斗中,利用纵横交错的河涌,筑起了天然的屏障。其中利丰围(今榄核镇人民村)是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所在地,指挥部在那里指挥南番中顺地区的敌后抗日斗争,培养、训练了大量的军事干部。绿村村境内大沙田的蕉林蔗地也为游击队战士的进退提供了隐蔽的战场,当地村民尽心尽力地支持子弟兵之举更是可歌可泣。1941年农历大年三十晚,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司令员林锵云亲率30名战士,组成特别小分队进驻榄核开辟革命根据地。为便于开展活动,部队分散隐蔽在榄核大黄头、利丰围、蚝门围等地,得到当地村民的大力协助和掩护。绿村村村民黄木(人称林公细)不仅长期给部队接济粮食,还腾出自建的炮楼让战士放哨、隐蔽锻炼。 1944年7月,李辅群纠集伪禺南护沙自卫第一总队及肖公卓的护沙大队伪军共1000多人,围攻驻榄核的广游二支队榄核中队,中队战士奋起反击,战斗持续两昼夜,敌人见久攻不下,企图决堤淹没隐蔽在蕉林蔗地的游击队战士。该村村民吴根基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划小艇帮助战士撤退,使部队避免了重大伤亡。 (七)张松村位于榄核西北部,东面和南面与八沙村相邻,西面与顺德区隔河相望,北面与湴湄村相近。抗战时期,连接八沙村、湴湄村、西海村等革命根据地的张松村,利用其水路、渡口等优势,发挥了抗击日军、伪军的重要作用。 一,本书是第一本以“广州市南沙区的革命老区”为主体的,论述广州南沙区,包括该区的老区镇榄核镇的革命历史和发展历史的著作。全书从南沙的历史沿革及革命老区镇村概况、榄核老区镇人民的斗争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榄核老区镇和南沙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叙述,脉络清晰,史料丰富,是一部可读性强的地方史书。 二,本书突出展现了南沙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各时期的中心工作,体现了老区人民勇于战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展现了1978年后,南沙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果。本书可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南沙地区的红色历史,可作为一部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读本。 三,本书内容充实有分量,值得读者深度阅读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