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果然很有料(第5卷)/历史新阅读丛书

宋朝果然很有料(第5卷)/历史新阅读丛书
作者: 张晓珉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宋朝果然很有料(第5卷)/历史新阅读丛书
ISBN: 9787500866893

作者简介

张晓珉,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多年来在《今古传奇》《看历史》等刊物发表文章几十篇。作品有《曾国藩成功的秘密》《胡雪岩经商的智慧》《大明神算:刘伯温》《圣人的哲学:王阳明》等。

内容简介

天生将才 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类人,虽然没有上过战 场,但他们依旧是天生的军事家,即我们所谓的“战 神”。 这种人不用上军校,也不用感悟战争的残酷,他 们随便拿一本《孙子兵法》,就能运筹帷幄,杀敌于 无形。 文人出身,后来统率千军万马的人,就包括:西 周开国元勋姜太公、老不死的战国传说鬼谷子、汉朝 首席功臣张良、三国双子星座诸葛亮和司马懿、大唐 第一军神徐茂公、明朝神算子刘伯温、清朝中兴之臣 曾国藩,等等。 上述文人,都成为勇猛无比的智将,并在历史上 留下了自己不朽的名字。如今,宋朝的一代传奇范仲 淹,也将光荣地步入到这个“名册”里。 史料记载,范仲淹虽然是文人出身,但他对于战 争的领悟,堪称“大师级”的水准。这不,在考察了 战场地形、评估了双方实力后,范仲淹立刻给出了一 个合格的战略布局——先守、后战。 这,是一个极其正确的战略思想。 两国打仗,弱者讲究速度,强者讲究实力。在西 夏和宋朝的对抗中,宋强西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 西夏一个省的赋税,比不上宋朝的一个郡;双方的人 口总数,更不是一个等级。 既然宋朝比西夏有钱,宋朝比西夏人多,宋朝还 能切断西夏的经济,那么,占了诸多优势的宋朝为什 么要跟西夏一决雌雄、一战定乾坤呢?宋朝要跟西夏 打持续战、打消耗战,以自己强大的实力耗垮西夏, 这才是正道! 确定了积极防守、与西夏打消耗战的总体战略后 ,范仲淹开始大规模地修筑城池、调兵遣将。毕竟, 即使有一个好的防守战略,也得有一条坚固的防守线 才行。否则,这一切仅仅是纸上谈兵罢了。 在布置防线时,范仲淹主要干的事情,如下: 范仲淹干的第一件事情:高筑墙,广积粮,修筑 各种防守要塞。 史料记载,不管是古代战争,还是现在战争,都 秉持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永恒的真理。范仲 淹深知粮草的重要性,所以,范仲淹一上任就立刻率 领军民开荒种田、兴修渠堰、建造仓库、储备粮食。 在他的率领下,边关开垦了数十万亩良田,收获的粮 食足够“十年”之用。 除了广积粮外,范仲淹还派人详细调查了境内的 所有防守城寨,考察他们的使用情况。范仲淹下令, 只要是有用的城池,全部花费重金修筑;没有用的城 池,全部拆除重建,这样做的结果是——范仲淹将境 内所有的城寨,全部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一条坚不可 摧的防线,绝对能够抵御李元昊的进攻了。 除了“慢慢地”修筑城池外,范仲淹还能“快速 地”在敌人眼皮底下修筑城池,其修筑速度之快,完 全能够载入史册。 这座范仲淹快速修筑的城池,就是历史上大名鼎 鼎的大顺城。 史料记载,范仲淹在考察地形后,发现一个叫后 桥川的地方,是李元昊出兵的必经之地。范仲淹就想 ,若在这里修筑一个城池,就等于是掐住了李元昊的 咽喉,彻底卡住他的要道了。 话虽如此,但李元昊也不是一个傻子呀。你在他 眼皮底下修筑这么一个违章建筑,他还不跟你拼命呀 。因此,若想修筑这座城池,就得跟李元昊耍耍计谋 、斗斗智商了。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三六卷》记载,范仲 淹决定在这里修建城池后,他耍了一个小心眼,他秘 密派遣自己的儿子范纯祐和蕃将赵明先出发,偷偷摸 摸占据了这里,随后他率领一队兵马,漫无目的地远 征,像一只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范仲淹的这种举动,不仅迷惑了西夏军,也让自 己的将士们困惑不已。大家皆不知所向,不知道范仲 淹到底要干什么。 等大军至柔远时,范仲淹突然下令,大家立刻跟 我去后桥川修筑城池! 兵贵神速,范仲淹就这样修筑了起来。等李元昊 发现、率领三万大军来拆时,一切都晚了。范仲淹早 已修筑好了一座城池,等待着李元昊。 当然了,李元昊的“拆迁”速度,也不算慢了, 但问题是,真架不住范仲淹的修筑速度呀! 那么,范仲淹修筑这么一座城池,用了多少时间 ? 史称“旬日”!也就是说,范仲淹仅仅用了十天 的时间,就修建好了一座城池!《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三六卷》称:“庆之西北马铺寨,当后桥川口,深 在贼腹中。范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佑与 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其后。诸将初不知所向, 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毕具,旬日城成。” 怎么样?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修筑好了一座 城池,如此速度,肯定能够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那么,这种旬日而成的城池,结实吗?会不会是 一个豆腐渣工程呢? 事实证明,咱们的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范仲淹 修筑的城池,绝对是良心打造,坚固无比。 让时间快速推后26年,此时是公元1066年,即宋 治平三年、西夏拱化四年。当时,不管是范仲淹,还 是宋仁宗,抑或是李元昊,全都作古了。 这年秋天,西夏的第二代当家李谅祚以“侮辱其 使”为由(后面再说),发动十万大军攻打大顺城。 结果,就在大顺城,李谅祚吃了一场惨仗,丢掉了自 己的性命。由此可见,大顺城的坚固程度。 经过了不断修建后,范仲淹终于构造了一条进可 攻退可守的稳固防线。然而,在修筑完防线后,又有 一个新的问题浮出了水面。 派谁来防守这道防线呢?或者是说,范仲淹到哪 里去寻找那些精兵良将呢? 对于这个问题,范仲淹自有妙计。 范仲淹干的第二件事情:选良将,练精兵,打造 一支无敌的军队。 史料记载,为了打造自己的“无敌舰队”,范仲 淹一到前线,就到处选择精兵强将。就此,范仲淹发 现了宋朝军制的一个堪称荒唐搞笑的弊端。 原来,宋朝军制里有这么一个规定,多大的官, 带多少兵。副署一级的军官,可以带一万名士兵;钤 辖一级的军官,可以带五千名士兵;都监一级的军官 ,可以带三千名士兵。 这种体制,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每次打仗, 甭管敌人来多少人,一定是官小的、带人少的官员先 出阵,等他们战死了,再由官大的、带人多的官员出 阵。这样的结果,导致宋朝低级将领阵亡严重,很多 小兵也不愿意升级了。 毕竟,小官面对大敌,只能带着士兵以卵击石、 主动送死,即便侥幸活着回来,功劳也会被官大的将 领抢走。 宋朝的这种军事制度,完全是一种“取败之道”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打赢李元昊,也就是一个只能 梦、不能想的“梦想”! 面对这种局面,范仲淹立刻进行了军事改革,他 把原先的部队全部打散,取各部精兵,组成了六支主 力部队。每支部队三千人,总共一万八千人,分给六 个将领管理,让他们协同作战。 按照范仲淹改革后的制度,“量贼众寡出战”, 即若敌人来得比较多,这六支部队就一起上,协同作 战;若敌人来得少,这六支部队就分批上阵,攻击敌 军。这样就改变了原先“官小先送死”的局面,士兵 们有了一个盼头,大家争先恐后地出阵,史称“士气 大振,莫不思战”。 除了选择精兵外,范仲淹还注意提拔那些猛将。 在范仲淹的选拔标准中,他以“唯才是举”为原则, 提拔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将领。 范仲淹认为,甭管你以前是干什么的,是厨子、 商人、逃兵,抑或是杀人犯,只要你有本事,就能在 他麾下得到重用,建功立业。 在这种选拔体制下,范仲淹提拔了一堆优秀的将 领,有种世衡、王信、范全、周美、刘拯、谢运行、 葛宗古、黄士宁,等等。这些人,都成为边境上的名 将,成为李元昊的死敌。 当然了,在这些名将中,最著名的还是“这个人 ”。 这个人,是宋朝最风光的武将,他以一介囚犯之 身,步步攀登,最终深得皇宠,成为国家枢密使,可 谓位极人臣,风光无限也。 这个人,也是宋朝最悲哀的将领,他最终被文官 弹劾,被忠臣挤兑,被迫下岗,病死他乡,成为一个 比岳飞还要冤枉,还要凄惨的武将。 这个人,就是北宋最著名的将领——狄青。P270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