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8.60
折扣购买: 古文观止(最美国学)
ISBN: 9787511718587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名句的诞生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1林修2竹;又有清流激湍3 ,映带4左右,引以为流觞5曲水,列坐6其次7。虽无 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8,亦足以畅叙幽情。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完全读懂名句 1。茂:茂密。2。修:修长、高。3。湍:指水 势很急。4。映带:辉映环绕。5。觞:古代喝酒用的 器具。6。列坐:排列就座。7。其次:在(曲水的) 旁边。8。咏:吟诗作赋。 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脉和丘陵,有茂密的树林和 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子的四周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 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 齐奏的盛况,但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 表达各自清幽的情怀。 文章背景小常识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 ,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 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写得一手好字,可说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后人 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他的父亲、伯父、 堂兄弟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而他一生中最好的作 品,则首推《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写成缘起于东晋社会承自古代的 一种风俗。东晋时,每逢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便必 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生 活在东晋的王羲之自然也遵从了这个风俗,在永和九 年的三月三日,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王、谢子 弟等41人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各抒胸怀。事后这 些即兴诗作编为《兰亭集》,王羲之“自为之序以申 其志”,写下了这篇传诵古今的《兰亭集序》。 这篇序中不仅记录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集会的 盛况和乐趣,更抒发了王羲之自己对好景不长、生死 无常的感慨。全文虽有骈句,但却一点也不显拘谨及 呆板。 《兰亭集序》顾名思义是一篇序言。“序言”简 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 一类的,只是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者则叫“ 跋”。序的主要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 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 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但就《兰亭集序》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 意义上的书序,而可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 、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名句的故事 传说当年王羲之与朋友在兰亭聚会时,42位名士 排排坐在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溪水中, 让杯子随水而动,酒杯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 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杯。 正当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情境中时,有人提 议不如将当日所作的37首诗汇编成集。此言一出,所 有的人都开始起哄,推举王羲之来写一篇《兰亭集序 》。而酒意正浓的王羲之,二话不说地提笔在蚕纸上 畅意挥毫,一气呵成,宾主尽欢。 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便伏案挥毫 又在纸上将序文重写了一遍,但却怎么看都觉得不如 第一篇好,他又不甘心,因此一连重写了几遍,可是 都再也比不上第一篇所写的舒展、飘逸。 这时他才明白,他在醉后写的那篇序文已经是他 一生的顶峰之作了,他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 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无论他再怎么写,都永远比不上 第一篇了。 此后,王羲之将《兰亭集序》视为传家宝,并且 代代相传。但到了王家的七世孙智永之时,由于智永 出家为僧,为僧之人自然没有子嗣,于是就将祖传真 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 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集序》这 一真迹更是仰慕,曾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 结果。后来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察出《兰亭集序》的真 迹是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但辨才却不肯 说出真迹何在,唐太宗只得派出足智多谋的监察御史 萧翼。萧翼扮成书生模样接近辨才,两人谈得投机, 言谈间,萧翼趁机拿出几幅王羲之的真迹,辨才看了 摇头:“这真迹是好,但我这儿有一幅更棒的。”萧 翼一听,便怂恿辨才将该幅真迹拿出,辨才也不疑有 他,由屋梁上取下《兰亭集序》真迹,展示在萧翼眼 前。萧翼一见,随即将《兰亭集序》放入自己的宽袖 中,并出示唐太宗的诏书,辨才方知上当了。 其后辨才懊悔不已,一年之后便抑郁以终。而唐 太宗由于太喜欢《兰亭集序》了,指定死后要将此真 迹陪葬于昭陵。 历久弥新说名句 自古中国人崇尚山水、自然,更有“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之说,骚人墨客、文人学者总喜欢徜徉在 自然之中,然后在山水之中,细细体会那种“天人合 一”的微妙感觉,并创造出那令人惊艳的书法、文学 、绘画、哲学作品。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其 中有山、有水、有林、有竹,具有一种独特的东方意 蕴,后人读来,在隐隐约约之中,也能有身历其境般 的闲适。 描写山水景色,中国文人绝对是有独到之处的, 并且各有各的风采,就算眼中望着的是同一座山、同 一潭水,在文字上也绝少有雷同之处。所以在历代文 学作品中想找到同样高妙的山水描述不难,但若想找 到文字相似者就不是很容易了。 就像苏东坡同样也写过山水,但经由他“心眼” 所看到的山水就与王羲之看到的不同:“山是眉峰聚 ,水是眼波横,若问行人何处去,眉眼盈盈处。”一 个是白描,一个是写意,但文字与意境都是同样的优 美,让人看了之后心旷神怡。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