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隐藏的文脉:北京书院述微
ISBN: 9787530223338
解玺璋,1953年出生于北京市,籍贯山东省肥城市。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副刊、专刊编辑、主编,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职称。北京作协第三、四、五、六届理事会理事,理论和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业余从事文艺批评,涉猎电影、电视剧、戏剧、文学、图书多个领域,著有《喧嚣与寂寞》《说影》《五味书》《一个人的阅读史》等。近年热衷于人物传记写作,尤于近现代人物多有心得,已出《梁启超传》《张恨水传》《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等。
一
有人问我,怎么突然想起要搞北京书院?说起来也不突然。很多年来,我们谈到北京文化,说得最多的,无非故宫、天桥、胡同、会馆之类。不是说这些不该说,而是觉得其中缺了点儿什么。细想起来,有一个群体,人们似乎很少提到,即生活于北京地区的士子和士大夫。究其原因,我以为,是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言说这个群体存在价值的社会载体。就像人们说皇家文化有故宫,说市民文化有天桥,说京味文化有胡同,说名家文化有会馆,说士子和士大夫文化,也需有个依托和承载物。于是,我就想到了书院。
士子和士大夫与书院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书院是士子读书的地方,功能中固有应试举业的内容,但亦不尽然,并不全是应试教育,更重要的还是传道,延续道统,如韩愈所言,吾师道也。这个“道”,既源于周公、孔孟、韩愈、朱熹的所谓道统,也关系到儒家两千多年的思想、学术传统。因而,在书院里,士子既要完成一般的课业,也要研读经传典籍,与老师一起探讨经传的学理和传承。而士大夫不仅以山长、讲师的身份承担着教学的使命,他们往往还是书院的创办者和管理者。这种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教学活动,背后隐含着一个深远的意义,也即教育、读书的终极目的,即对人格、人性与文化的塑造,由此对社会人心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社会进步、移风易俗的效果。这自然也是儒家历来对理想教育和教育理想的想象和追求,即如孟子所言:“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形象地比喻为“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由此可见,由士子和士大夫所体现的书院文化,不同于故宫、天桥、胡同和会馆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又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至少书院的创办者希望通过对士子人格的培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士人文化事实上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一股潜流,浸润、滋养着这个社会,使其不至于荒芜和破碎。然而,我们对于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精神信仰、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习俗礼俗诸多方面似乎都缺少必要的了解,所知也很有限,甚至还有许多误解,以及对他们的污名化。这大约就是在当今的传统文化热中这个群体的文化价值很少得到彰显和认同的原因之一。因而我想,对书院的书写,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窥视这个群体私密生活的一种方式,从而揭示其文化价值的深刻意义和源远流长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