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498.00
折扣价: 393.50
折扣购买: 明沈应时家族墓地(上下)(精)
ISBN: 9787030692283
引言
洛阳以位于洛水之北而得名,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河渠密布,气候适中,雨量足而不溢,河水沛而不滥,土地肥沃,物产富饶,退可丰衣自足,进可虎视天下。万涓归流,滴水成江,千百年来,洛河盆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就一直是人类进化繁衍的理想之所。沿伊洛瀍涧两岸分布着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星罗棋布的古代遗存奠定了洛阳天下之中的物质和人文基础,从而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催生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华夏文明,造就了“天下之中”“五都贯洛”的千古传奇,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根基,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以“河图洛书”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清人陈心传赞美洛阳为“天心地胆之中,阴阳风雨之会,四通八达之所,声名文物之区”,是对洛阳的天然形势和人文风貌的精辟描绘。
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 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①“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②邙山作为千千万万人死后梦寐以求的最终归属,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人们对肉体的安置,也是人们死后“魂灵”的寄托,古柏森森、墓冢林林,构成了邙山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邙山,又称北邙,属秦岭崤山余脉中间的一段,横亘在黄河和伊洛盆地之间,属黄土丘陵地带,高出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其中洛阳城北南北16、东西30公里的范围内,地势开阔,地处黄河与洛水交汇处,这种地形俗称“水口”,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水口”恰是帝王贵胄、王侯将相理想中的风水宝地。明南京工部尚书沈应时家族墓地坐落在隋唐洛阳城之北的邙山南麓。
**章 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节 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亚欧大陆桥东段,地理坐标东经111°8′~112°59′,北纬33°35′~35°05′。有“天下之中”“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处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越伏牛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图1-1)。
图1-1 洛阳地形地貌图
洛阳市地处华北地台与秦岭褶皱系的接合部位,横跨两个一级大构造单元。辖区地貌轮廓明显,分为东北部黄土地貌和西南部山地地貌两大类型。山地面积、丘陵面积、平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45.51%、40.73%、13.8%。全市总体地势西、南部高,中、东部低。主要山脉有邙山、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崤山。境内最高点海拔2212.5米,最低点海拔112.8米。洛阳市东部主要是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总面积19.01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2.48%。土壤肥沃,以褐土、潮土为主,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北中部丘陵区多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和浅山,地势起伏,切割严重,总面积52.41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34.41%。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10余条河流纵横蜿蜒其间,故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形势险要,西出崤函通秦川,东跨嵩岳瞰平原,北倚太行黄河险,南望伏牛宛叶间,“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第二节 历史沿革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它也是中国**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主要活动区域。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江山甫定即“迁宅成周,宅兹中国”;周成王时,周公辅政,因虑“四方入贡,道里均”而营建洛邑,迁九鼎于洛邑,此即为成周城;平王东迁,定都洛邑;秦时置县,为三川郡治;汉高祖都洛,旋即西迁;东汉定都雒阳;三国时魏改“雒”作“洛”。此后洛阳历为河南郡,后魏置司州,东魏改为洛州,北周置东京六府、洛州总管。开皇元年(581年)改六府,置东京尚书省。其年废东京尚书省。开皇二年(582年)废总管,置河南道行台省。开皇三年(583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开皇十四年(595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东魏迁邺,改为宜迁县。炀帝即位置河南县。大业元年(605年)徙入新都(东都),武德四年(621年)废。贞观六年(632年)号洛阳宫,显庆二年(657年)曰东都,光宅元年(684年)曰神都,神龙元年(705年)复曰东都,天宝元年(742年)曰东京,至德元年(756年)复为东都,上元二年(761年)罢京。
宋为西京。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建伊王府,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废。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建福王府。清置洛阳县,隶河南府。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南道,道尹公置驻洛阳。1923年、1939年洛阳两度成为省会。1932年,为国民政府“行都”。1948年,洛阳解放。1954年,洛阳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今地级市)。现辖7县7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229平方公里;总人口717.02万,其中市区人口342万,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
洛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夏、商、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五代唐等朝代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皆以此为陪都。洛阳在战国至西汉时是全国性商业都市之一,东汉、魏晋、隋唐时更是全国乃至全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