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人民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7.90
折扣购买: 京剧小史/新编历史小丛书
ISBN: 9787530004838
第一章 京剧的诞生 第一节 四大徽班进京京 剧初兴 所谓四大徽班,是指清 乾隆五十五年(1790)来 京为高宗弘历八十寿辰祝禧 的三庆徽班,以及大约十年 后陆续来京师的四喜、春台 ,和于嘉庆八年(1803) 在京师成立的王府班和春徽 班。自三庆班首闯京师之后 ,陆续来京的徽班很多,清 嘉庆四年(1799),因清 高宗乾隆驾崩,国丧期间( 这个时间很长,规定要二十 七个月)停止娱乐,禁止搬 运一切乐器,所以一些跟着 三庆班来京奏艺的很有影响 的徽班,如四庆徽、五庆徽 等都离开京师,回安徽原籍 唱戏去了。但是仅仅过去十 几年,到了嘉庆中叶,来京 演戏的徽班又多了起来。京 师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徽班 ,除去四大徽班外,知名的 还有玉庆、和喜、三和、嵩 祝成、金钰、重庆等班,而 且每一个徽班都受到观众, 特别是坊巷的京都市民的热 烈欢迎。 徽班来到京城前,京师 舞台上已有昆曲、京腔、秦 腔等剧种流传,为何徽班来 京仅仅二三十年,特别是道 光初年,众多汉调艺人纷纷 加入各大徽班,并与之融于 一体之后,徽班便战尽春光 ,独霸林园,使昆、弋、秦 三大剧种,一蹶不振呢?笔 者认为,徽班艺人心胸博大 ,有大智慧,他们来京后, 把在京的昆腔、京腔、秦腔 ,甚至罗罗腔、柳枝腔、梆 子腔,以及民歌小调,都包 容进来,同堂献艺;“包”进 来之后,继而就是“和”,融 合改造,统一在整体的风格 中;最后是“化”,化成一个 统一体。但这时仍不能说京 剧已经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