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研究生的访学日记

一个老研究生的访学日记
作者: 盛广智
出版社: 吉林文史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1.85
折扣购买: 一个老研究生的访学日记
ISBN: 9787547208014

作者简介

盛广智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早年师从文史名家杨公骥先生专攻先秦两汉文学。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诗经》研究方面尤有专长,有《论西周、春秋之际贵族的政治批判诗》、《(生民)诗义新探》、《(诗经)文学渊源初探》、《浅谈方玉润(诗经原始)的文学观》、《楚辞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关于先秦文学范畴问题的管见》等多篇论文;著作有《诗三百精义述要》、《诗经泽注》、《管子泽注》、《韩非子译注》、《白话史记》、《简明中国文学史》等二十余部。

内容简介

1979.9.4(星期二) 坐了一夜的火车,早晨抵达北京站。两位先生也跟我们一样乘坐硬席, 因为卧铺票很难买,只好跟弟子们一道受熬夜困倦之苦了。作为研究生的我 们几人还不具有报销卧铺票的资格,早就有通宵不寐的心理准备,所以下车 时依然兴致不减,精神饱满。 出了站大家乘地铁到了京西地区,住在先生事先已联系的一个招待所中 。 住地离北京大学不太远,我们几个人中又有一位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他 提议去北大看看,结果一拍即合,稍事安顿后,大家便前往北大校园。在埃 德加·斯诺墓前和未名湖畔分别留影。 1979.9.5(星期三) 两位先生各自去寻访故旧,忙自己的事去了。全天没有统一活动,剩下 我们就自由得无拘无束了。一位家在北京的女同学自然要回到父母身边去短 暂团聚,剩下几个“无家可归”又举目无亲的就只能随遇而安,各自以自己 的方式来支配一天的时间了。但大家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 书上,显然都很珍惜读研的几年时光,不肯虚掷时日,各自心里都存着不甘 人后的竞争意识。 1979.9.6(星期四) 记得我首次来北京是1963年的夏天,这次算是故地重游,自然对这里的 一切没有太多的新鲜感。客观地说,北京比十五六年前是有些变化的,但这 种变化并不显著,因为它毕竟是?文化大革命”的策源地,经历了十年“革 命第一、生产第二”的荒唐岁月,城市建设必然滞后,所以我对它的市容市 貌没有观览的兴趣。用冯先生的话说,北京太土了,照上海差多了。但北京 的“土”也毕竟有耐人寻味的韵致,“土”的底蕴还是深厚的。 大家一起去参观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我边看展品边作了一些记录。一些 铜器上的铭文颇有价值,比如周宣王时代的一件器物上记载了周厉王时“国 人”暴动的事,参与暴动的有“邦人、正人、师氏人”等,是可佐证《国语 ·周语》所记“召公谏厉王弭谤”之史实确凿无疑。 我对博物馆中陈列的“巢车”、“水排”较为关注。“巢车”即古代的 活动嘹望台, “水排”是古代的一种水力鼓风设备,东汉建武七年(31年) ,水排已经在河南南阳地区首先使用,而欧洲到了十二世纪才开始使用水力 鼓风设备。 1997.9.7(星期五) 上午,师生一道去了北海与景山公园。因为史树青先生下午才有时间见 我们,我们决定上午在天安门左近活动。 下午,史树青先生与我们会面。史先生虽年事已高,但颇有风度,衣着 也很考究,言行举止让人心生敬畏。史先生显然没有什么学术方面的有系统 的准备,所以这次会面就把预想中的“讲学”变成了彼此对等交流的漫谈。 史先生就读书与科研的关系发表了值得深思的见解。但言谈间,透露出的自 矜、自得,不禁让人有如芒在背的不舒服感。 既是“漫谈”,时间就可长可短。看得出,史先生也不想久坐长谈,所 以一个半小时后,就告别史先生而离开天安门广场一带。 上午自由活动。在招待所里看书,并摘记一些要点。时间很快到了中午 。 下午,傅、冯两先生带我们去北京师范大学,与杨钊、朱仲玉等几位该 校教师会面并座谈。因为没有设定什么主题,所以较为散漫随意,想到就说 ,宾主双方皆无拘无束,气氛温馨,交流畅达。涉及到当前文化领域一些具 体问题:如香港发行的帛画邮票,年代不大对劲儿;话剧《王昭君》中的道 具铜镜不像汉代而像唐代的式样,且昭君王嫱的艺术形象也与历史人物大相 径庭,似乎在为当代的民族政策做历史渊源的形象图解;《光明日报》错将 “京都”作“东京都”……如此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几位教师思想之活跃、思维之敏捷,给人印象较深。 1979.9.9(星期日) 早饭后,乘火车去山西北部的大同市。下午邻近晚饭时分才抵达。 列车行进速度缓慢,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但正可借此时机饱览冀西北地 区和雁北地区古朴苍凉的自然风光,这一地带有许多关隘、要塞,演绎过许 多动人的历史故事,留下过许多志士仁人与英雄好汉的足迹,这些足迹虽已 湮灭在丛莽荒草之中,却已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整体记忆里。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