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哥的胜利(绝代帝国)

四哥的胜利(绝代帝国)
作者: 燕山刀客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0.70
折扣购买: 四哥的胜利(绝代帝国)
ISBN: 9787513914482

作者简介

燕山刀客,男,生长于八百里秦川,求学和工作在北京城;长期专注于明史研究与写作,曾出版《心学圣人***》《大明设计师刘伯温》等。作者潜心研究朱棣十多年,查阅大量明朝正史、野史、笔记以及近代所著朱棣传记,终成此书。本部书展示了很多永乐盛世鲜为人知的细节,特别是对朱棣励精图治的经过与权力游戏规则的解读,*能让读者发现一个真实的历史。

内容简介

二、有前瞻能力,方能成就大事 胡氏父子提心吊胆两个月之后,终于得到了准信儿:大明*队八十万,东路由成国公朱能和新城侯张辅统领,从广西进入安南;西路由西平侯沐晟统领,由云南进*。甚至连兵部尚书刘俊,都亲自随*出征。 朱棣这摆出的**是一副血战到底的架势,不抓住胡氏父子不罢休。怪不得这么长时间没有什么动静,原来都是在调动兵马,筹集粮*物资啊。 胡氏父子显然不好好读书学习,不熟悉中国历史,不知道天朝打仗喜欢虚报数字。当年曹*带着十万人下江南,都敢号称八十三万。而八十万,实在是一个过于庞大的数字,要知道,徐达、常遇春北伐,官方公布的兵力不过是二十五万。 对付小小一个安南,朱棣征调的兵马显然用不着太多。况且,大明的主力肯定都要驻扎北方,防范鞑靼和瓦剌可能的南下,因而只能从南方各省调兵。即便这样,也还是能集结起一支超过二十万人的庞大*队。统帅则是朱棣手下的**猛将、成国公朱能。 朱棣对这次出兵也高度重视,七月十六,他在南京亲自主持了出征誓师大会,并让自己(当时)的红人解缙即席宣读了《讨安南黎酋檄》,朱能和张辅拜别了皇上,率领数百艘战船,开往广西前线。 不过,朱棣的备战并不是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拥护,也有一些不**的反对声音。*令朱棣痛心的是,堂堂的太子朱高炽,居然也认为劳师动众,去征讨一个高祖定下的“不征之国”,有些得不偿失。 真是鼠目寸光!如果这样的奇耻大辱都不报复,那周边的小国,一个个是不是都要有样学样啊?还搬出《皇明祖训》充当论据,寡人又不是不识字! 事实上,解缙现在坚决地跟着太子走,自然也站出来反对。不过朱棣还是要逼着他写出战檄文,明摆着要恶心他。 如果安南之战的戏码就这样简单地演下去,观众恐怕就不会大呼过瘾了。十月初二,当右路南征大*行至广西凭祥之时,他们的统帅却永远地倒下了。 朱能的死并不会让张辅等副将太过吃惊,他的身体一直**糟糕,虽然只有三十六岁,但看起来比四十六的朱棣要老得多,几乎一直是靠药物支撑身体。按理说,这样的重病患者根本不能上前线,连*的行*无疑大大加重了他的病情。但朱能是个表现**超强的人,平定安南这样扬名立万的机会,他说要去,别人还真不能跟他争,谁让他是“靖难”第二名将呢。(**名将张玉早就死了。) 朱能的死传到南京,朱棣自然十分伤心,但他已经没工夫流泪了,南征大*的主将位置空出来了,必须马上确定人选。那个年代,又不能一个电话打到凭祥宣布结果,只能派快马连夜送信。 凭祥大营中并没有群龙无首的混乱场面,张辅暂时把队伍管起来了,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按级别来讲,西平侯沐晟是*合适的,他将会接替总兵官的帅印。 不过,当有好几员大将建议暂缓进兵,等待朝廷旨意之时,张辅却如同张玉附体,意志格外坚定。他果断下令:继续向南前进,一切后果,由他负责! 这让手下人有点儿疑惑,这种命令通常只有统帅才能下,你一个助理,哪里来的自信心呢。 大*按计划继续前进。过了没几天,朝廷的圣旨就到了,当宣读完诏令之后,在场的所有将官,无不为张辅的果断与前瞻能力而暗自叫好。 从这**起,张辅被正式任命为征夷大将*,充总兵官,总领南征*事。当他跪拜完毕,接过圣旨之时,突然看到不远处,尊敬的父亲似乎正向自己微笑。 从这**起,这位年仅三十三岁的青年将领,就正式担任了二十余万南征大*的*高统帅,而他的父亲,“靖难”**功臣张玉,一生也没有统领过如此庞大的队伍。 从这**起,大明的*事史,将会写下新的一页,将会深深烙下一个全新的名字。 张辅一直坚信,他得到总兵官的任命书,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他的预判,是基于以下几点: **,自己和朱能交情深厚,与右路*诸多将领关系密切,而右路*才是南征的主力; 第二,沐晟在“靖难”中曾站在了建文皇帝一边,是难以得到朱棣真正信任的; 第三,朱棣不想沐晟借南征之机继续坐大,让云南成为下一个安南; 第四,有父亲张玉这层关系,朱棣必然把重点栽培的机会留给自己,而不是沐晟。 第五,亲妹妹刚刚被朱棣选入后宫,皇上能不向着自己吗? 张辅,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是一个人!你的身上,背负着永乐皇帝的刻意培养,父亲张玉的终生遗憾,好友朱能的壮志未酬,还有十来万兄弟的前途与命运。 战士的舞台就是战场,战士的职责就是拼杀,战士的宿命就是牺牲,但作为统帅,你不能让下属白白流血,要让他们的每一次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理想回报。你*不能让自己辜负圣恩,要让战事的每一步决策,都能形成致命的打击。 四、夜会胡濙,建文帝到底去了哪? 敢于深*半夜敲朱棣房门的,当然都肩负着重要使命。那么,这位名叫胡濙的文官,为什么要赶到漠北? 一切还得从二十一年前讲起。 建文四年(1402)七月,朱棣不发一*一弹占领南京,适逢宫中大火,士兵们从火堆中拉出一具五官烧焦的尸体,送到金川门。正忙于指挥抢救火灾的朱棣,看到尸首之后伏地大哭,严肃认真地宣布,这正是他这三年来朝思暮想,一直试图保护其免*奸臣陷害的好侄子,皇帝朱允炆。 朱棣还当着众多将士的面,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数落道,我和你,就像当年的周公姬旦和成王姬诵。你小朋友真是好无知,我是来保护你的,你为什么要**呢。随后,朱棣就命令厚葬这具尸体,并沉痛地向全世界宣布,万民景仰的建文帝,不幸在宫中大火中遇难死了。这才有了群臣拼死劝进,朱棣被迫登基的华丽演出。 但这具尸体是不是朱允炆,朱棣心里是*清楚的。而且,皇宫中的十八方宝玺,居然少了*重要的三方:皇帝奉天之宝、制诰之宝和敕命之宝。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朱棣很快看出破绽了:这些宝玺,谁偷了去也换不来钱财,反而会引火烧身,带来杀头之祸。宫中值钱的金银珠宝多的是,为什么偏偏要偷它们,而且偷得如此精准? 能在一片忙乱中,准确从容地挑中三方*重要的宝玺,并*终顺利出逃的人,也只有朱允炆自个儿了,因为他是大明皇帝,很多人愿意为他牺牲;因为他平*的宽厚平和,很多人都不愿意看他倒台;因为他被朱棣害得很惨,很多人希望他能卷土重来。 这样,无论朱允炆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行在,他说出的每一个愿望,做出的每一项承诺,发布的每一道命令,盖上这三方宝印中的任意一个,那都是合法的圣旨。 在登上皇位的二十二年里,大侄子的影子始终在朱棣的脑海中晃动,挥之不去,让他感觉相当痛苦。无论朱棣怎样努力,他都逃脱不了一个“篡”字。无论朝中大臣如何小心逢迎,朱棣都能意识到,想得到这些读书人的真心拥护,其实是**困难的。 幸运的是,朱允炆既没有朱元璋那样的治国能力,又没有朱棣那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儿。在南京之时,朱允炆能够调动全国*队,能够得到全国的物资援助,能够获得全国的舆论支持,尚且不能粉碎朱棣的*势,扼杀朱棣的挑衅,*后还让朱棣直捣南京。 朱允炆就算逃了出去,就算带着三方宝印,他还能有多大作为呢?皇帝已经换了,年号已经改了,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都倒向朱棣那边了。少数顽固坚持只承认建文皇帝的人,如徐辉祖和梅殷,都不得善终,谁还会步他们的后尘? 对于老百姓来说,无论是谁当皇帝,江山都是朱家的,能有多大差别呢。对于武将来说,投奔朱棣比效忠朱允炆能有*多机会打仗,能有*好的地位和物质补偿。对于文官来说,虽然朱允炆*投他们的脾气,但他们已经习惯于为朱棣打工,要反叛主子可真需要莫大勇气。 而且,方孝孺的前车之鉴,谁能不震惊不害怕啊! 朱棣并不害怕朱允炆出现,他怕的是大侄子不出现。你不找我,那我去找你吧! 早在永乐四年(1406),当胡濙还是个小小的礼部主事时,就领到了一个光荣的任务。 八年来,他跟着同一个老板—朱棣,做着同一份工作—找人。对外宣称的是寻找神奇道士张三丰,实际是捉拿流亡和尚朱允炆。 虽然他的上司是太阳底下*有**的人,他做的事情却是偷偷摸摸的,不能让世人知道。 让大家都知道建文帝没有死,这不是在抽朱棣的耳光吗? 因此,胡濙只有低调低调再低调,雨里来,风里去,带着一身的尘埃。八个春夏秋冬,他没有心情观赏身边的美景;近三千个**夜夜,他没有**轻松自在。从太湖到洞庭湖,处处都留下了他疲倦的身影,从九华山到峨眉山,一家又一家寺院都被他敲开了大门。就像当年治水的大禹,他路过家门也不能入,甚至母亲去世也不能去哭灵,*不可能守孝。 永乐十二年(1414),胡濙被召回南京,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看着十二年岁月在这个小官身上留下的痕迹,朱棣心里也不是滋味。他当即传旨,加封胡濙为礼部左侍郎(首席副部长),把胡濙感动得语无伦次:“臣就是肝脑涂地,也难报答陛下的大恩……” 胡濙做了五年左侍郎,*子过得还算舒服,但姚广孝的死,让他平静的生活画上了句号。 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派胡濙再次秘密出行,继续履行未完成的使命。这一年,朱棣已经整整六十岁。 **,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对于年过六十的人来说,时间的紧迫感与*俱增。难道,他要带着遗憾和未解之谜,住进已经修好的长陵去吗? 永乐二十一年(1423)夏天,在即将踏入沙漠之前,朱棣**驻宣府*练兵马。 晚上,劳累了**的朱棣已经睡下,想好好缓解一下白天的疲劳,突然,一个卫兵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万岁,有人求见!” 朱棣火了,我老人家睡个安稳觉都这么难吗?不过,当卫兵说出那人的名字之后,朱棣马上换了一副表情:“快,快请进来!” 然后他火速穿衣坐起,脸上带着激动的表情,紧张程度,恐怕只次于当年**次见徐仪华。 敢在深*半夜吵醒朱棣的人,这个世界上可能一只手就能数过来。但能把朱棣吵醒还能让他开心的男人,全世界恐怕只有一个。 这人正是胡濙。朱棣很清楚,没有特别重要、特别靠谱的事情,胡濙根本不可能大老远追到边关来见自己,*不敢半夜把自己吵醒。 看来,一定是大侄子的行踪有确切消息了。 胡濙见到了朱棣,屏退了旁人,君臣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直到漏下四鼓(半夜一点到三点),胡濙才从朱棣的帐中出来。明史记载:“至是疑始释。” 什么叫“疑始释”呢?就是从这一刻起,朱允炆的问题,再不会苦恼朱棣了,他已经**安心了。 那么,是什么事情,能让朱棣如此释怀呢? 他们两个人交谈的内容,后人永远无从知道,本人写的是历史传记小说,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当然不能虚构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可以根据史料,展开合理的推理分析。 胡濙既然从江南跑到了宣府,肯定是有重大情报来汇报,不然他根本不敢来。 而这个情报如此重要,以至于胡濙觉得,必须**时间,当面向朱棣汇报,而且朱棣**不会因为被打搅了睡眠而发火。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掌握了朱允炆的切实行踪,他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那么,朱允炆的行踪,无非是三种可能。 **,他死了。要么是发现并确认了他的尸体,要么是胡濙亲手将其杀死。如果这样,胡濙三两句就能向朱棣汇报清楚了,根本不需要那么长时间。 但是,朱棣与胡濙却谈了很久,这只能让人怀疑,朱允炆并没有死。 如果前皇上没有死,便肯定被胡濙控制起来了。 第二,他没死,但被胡濙捉住,这样胡侍郎才敢来向朱棣汇报,等待朱棣的发落。 如果这样的话,两人的对话时间也不会长,反正朱允炆也跑不了,他打完鞑靼,回去再审也不迟。 第三,胡濙发现甚至是控制了朱允炆的行踪,并且随时可以捉拿他。但这个时候,需要得到朱棣的指示。 抓,还是不抓? 放,还是不放? 这样一个问题,朱棣怎么可能不纠结,两人怎么可能不讨论很长时间,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如果换年轻时的朱棣,也许处理方法会很简单。 直接派锦衣卫干掉,然后严肃认真地宣布,你老东西是假冒的,朱允炆早就被烧死了。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朱棣自己走到了人死灯枯的边缘。朱允炆也从少年天子,变成了四处躲藏的中年人。 而且,他既丧失了重夺皇位的能力,也**没有了那份心情。 对于朱允炆来说,很可能已经习惯了当和尚这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想继续当下去,因此他**有可能向胡濙说出了心里话,并请胡濙转告朱棣: 你就不要再花精力在我这了,好好忙你的**大事吧! 潜台词就是,你当你的永乐大帝,我当我的和尚。 朱棣心里也在纠结,要不要处理朱允炆,杀,他是自己的亲侄子,不杀,能说一点儿风险都不存在吗? 胡濙必定好好开导了朱棣一番,说了很多朱允炆的好话,并且担保,这个前皇帝已经相当安全,*无公害,甚至免不了磕头求情的戏码。 而朱棣,应该也是接*了胡濙的建议。不然,胡濙也不可能继续留在朝廷*到重用,当上礼部尚书。在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去世时,他甚至还是顾命五大臣之一。 **,我放过了你,也是让自己紧张了二十年的情绪,得以**放松。 **,我不杀你,不是我不敢杀,而是我相信,我的永乐盛世已经深入人心,没有人能破坏得了,包括你在内。 **,我不杀你,不是我尊重你,而是我可怜你,可怜父皇朱元璋的良苦用心。 你就与枯灯木鱼为伴,了此残生吧! 从此以后,我朱棣再不用为你纠结。 从**开始,你也不必担心我的清算。 我是永乐皇帝。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办! 1.与番邦斗、与臣子斗,与儿子斗,与天斗,每一次斗争都是血与火的考验。 2.朱棣的历史地位一直被低估,甚至可以说:朱棣才是大明王朝*重要的奠基人与核心设计师。 3.朱棣的*活在于习惯性不按常理出牌,但每张牌*终取得了常理的支持。本书通过讲述朱棣执政二十二年期间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铁腕治国的精彩历程,让我们来领略朱棣的非凡权谋与政治智慧。 4.梁启超说: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5.书中密布着智慧与权谋、冒险与坚守、征服与热血、识人与用人、杀伐与决断、心法与玄机,是从政、从商、自我突破与成功不可错过的集成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