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甘肃少儿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10
折扣购买: 发现最好的孩子--一位智慧父亲调教顽皮儿子的故事
ISBN: 9787542245540
第一节 一心指望生个乖宝宝 这几年,我在各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一个明显的 感觉:每当我讲到当年儿子那些超级顽皮的故事,听众们 都会流露出饶有兴致甚至感同身受的表情,尤其是听到我 们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把顽皮儿子培养成为相当出色 的优秀人才,会场上就会不约而同响起发自内心的热烈掌 声。从这些掌声中,我听到了大家对教育顽皮儿子的困惑 和无奈,感慨和叹服! 其实,当年我和所有准备为人父母的人一样,何尝不 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乖巧听话的宝宝呢? 然而,世上的事常常事与愿违,像是上天故意恶作剧 似的,我却偏偏“遭遇”了一个超级顽皮的淘气包,甚至 直到现在都没有听到哪个朋友的孩子调皮超过他的。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父母未来的希望。这种 认识在非常重视传宗接代的中国民众心里尤其根深蒂固。 中国的子女被寄予太多的期望,承载太重的负担。家 族的荣耀要靠你去发扬光大,父母的愿望也要靠你去一一 实现。父辈已经做到的,要求你要做得更好。父辈没能完 成的夙愿,就指望你将来去圆他们的梦。父母仕途不顺的 ,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官运亨通;自己经济拮据的,指 望子女会发财暴富;父母自己当年没有上过大学,那就是 赶鸭子上架也要让孩子成为“天之骄子”。 如此,许许多多的父母们就像输红了眼的赌徒,把最 后翻本的筹码全都押在了儿女的身上。把自己的儿女培养 成出人头地、令人羡慕的人,成了无数父母最重要的人生 目标之一。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实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国 策以后,城镇居民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那对孩子的 期望值就更上一层楼了。有一位专家就对独生子女教育有 很精辟的说法,培养成功是百分之百,如果培养失败那就 是零。所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简直成了一句“至理 名言”,几个家庭几代人的注意力放在这个孩子的身上, 真可谓“万千宠爱在一身”。 我无可选择的也成为这样一个“不幸”的父亲角色。 我生长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忠厚朴实,在西北一个 偏远的“三线”企业做一线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我是 家里的长子长孙,下面还有三个弟妹。全家人仅靠着父亲 的微薄工资勉强糊口,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总能感觉到那 些条件优越的大人孩子见到我们时投来的居高临下的鄙夷 目光。 然而,由于我自幼老实听话,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乖 孩子,加上喜欢学习,从小到大考试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 前茅,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学校奖励,在学校小有名气 ,邻居们很是羡慕,甚至把我当作教育自家孩子的典型和 样板。尤其是,在恢复高考后不久的1979年,初中毕业就 考取了当地的师范学校,不仅是班上唯一,而且也是我们 学校培养成才第一人。一时间,我成了当地远近有名、家 喻户晓的“新闻人物”。我的父亲更是以此为荣,感觉我 让家人大放异彩,长期阴郁的脸上开始洋溢着得意的笑容 ,走到哪里都掩饰不住有些趾高气扬的神色,很是扬眉吐 气了好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