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疑难杂症国医圣手时方
ISBN: 9787571021702
彭清华总主编,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眼科分会副会长等,曾主编出版《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等教材及《中西医结合眼底病学》等专著32本,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 周慎主编,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欧阳锜研究员,是国医大师刘祖贻的学术继承人。曾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获国务院和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曾兼任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编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90余篇。
第一节发热 发热是一种以口温测量超过373 ℃、直肠温度测量超过376 ℃或一昼夜体温波动超过1 ℃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症状。发热的出现,中医认为乃因外感六淫、疫毒,正邪交争,或饮食、劳倦、情志内伤,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弱所引起。 荆防银翘散(张之文经验方) 【组成】荆芥、金银花、连翘、柴胡、葛根、羌活、独活、板蓝根、防风。 【功效】疏风解表,透邪止痛。 【主治】发热之风热袭表证。症见高热而伴鼻塞、流浊涕、咽部不适、咽部充血、脉浮紧者。 【加减】风邪偏重而见咽痒、眼痒、鼻痒者,加僵蚕、蒺藜、蝉蜕、菊花、牛蒡子疏散风邪、透风于热外;咽部疼痛、充血明显者,加黄芩、玄参、射干、马勃等利咽;咳嗽者,加前胡、桔梗等开宣肺气。 【方解】本方所治发热乃因风热袭表所致。风热之邪郁在肌表,邪正相争,故见高热;肺开窍于鼻,邪郁肺胃,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浊涕;咽为肺胃之门户,邪壅肺胃,咽门受扰则咽部不适、咽部充血;脉浮紧为风邪在表之象。综上可知,此证的病因是风热,病位在肺卫之表,其治疗宜以疏风清热解表为主。 方中用荆芥辛温,疏风以解表,金银花甘寒,清热以解毒,二药配合能轻透风热,解毒利咽,以祛除致病之因,共为方中之君药;连翘苦微寒,柴胡苦平,葛根甘辛平,疏风清热,解肌透表,能增强君药的疏散风热作用,共为方中之臣药;羌活、独活辛苦温,疏风散寒,透邪止痛,有佐助解表之功;板蓝根清热解表,解毒利咽,能增强清热之力,共为方中之佐药;防风辛甘微温,既能佐助君药以散在表之风邪,又能“风行周身”(《神农本草经》)而为诸药之引经药,故为方中之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热、解表透邪之功,风热得疏则病因祛,表邪得解则病位安,故热退而身安。 【注意事项】本方在煎药时不宜久煎,最好在用大火煎沸后,再用小火煎15分钟即可。 【现代研究】方中荆芥具有抗菌、抗炎、解热镇痛和镇静等作用;金银花与连翘均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等作用;柴胡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降温及抗病原体作用;葛根有明显的解热和扩张血管作用;羌活有解热、镇痛、抑菌、抗炎、抗过敏等作用;独活有镇静、镇痛、抗炎、抑菌等作用;板蓝根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防风有解热、镇痛、镇静、抗菌、抗炎及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变态反应等作用。 【用方经验】张之文本将本方用中之臣药。当归辛甘性温,补血柔肝,养肝之体以和肝之用;牡丹皮辛苦性凉,清热凉血,和血消瘀,连翘苦凉,清热解毒,两者均有佐助臣药清热的作用。八月扎味苦微寒,疏肝理气,既能佐助疏肝解郁之用,又能“通十二经脉”(《食疗本草》)而为诸药之引经药,故为方中之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清热之功,肝气得疏则病位自安,气郁得解则病因可祛,热邪得清则发热自除。 【注意事项】本方在应用时以胸胁胀满、精神抑郁为辨证要点,其发热的热度以低热为多,热型不规则。如果配合心理开导,能增加此方的临床疗效。 【现代研究】方中柴胡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降温及抗病原体作用;郁金具有抗真菌作用;栀子具有镇静、降温、抗惊厥、镇痛、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当归具有抗炎、镇痛、抗损伤、抗菌、抗辐射、解热等作用;牡丹皮具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等作用;连翘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钩端螺旋体、抗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抗鼻病毒、抗炎、解热等作用。 【用方经验】董建华常将此方用于治疗肝郁化热所致的功能性低热,提出肝郁发热,宜以柴胡配薄荷。认为柴胡疏肝解郁、和解少阳,兼能退热;薄荷辛凉,调畅气机,兼能发汗,且可引诸药入营卫。二药合用,对气郁发热疗效显著。 董建华经验方2 【组成】藿香10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佩兰10 g,薏苡仁10 g,滑石10 g,青蒿10 g,清豆卷15 g。 【功效】化湿清热。 【主治】功能性低热之湿郁化热证。症见低热不退,午后为著,胸闷身重,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濡数。 【加减】热重者,加黄芩5 g,清热燥湿;关节不利者,加萆薢10 g,晚蚕沙10 g,木瓜10 g,化湿通络;小便不利者,加通草10 g,通利小便;大便溏者,加白术10 g,苍术10 g,健脾燥湿。 【方解】本方所治发热乃因湿郁化热所致。湿邪可从外感而得,但更多是气机运化失常,湿从内生,脾虚湿困,往往是发病的中心环节。由于湿性粘滞,易于阻滞气机,郁而化热,郁遏于肌表,故见发热身重;湿邪阻滞,气机不畅,故胸闷;气机因湿邪阻滞而不能化津,津液不能上承,故渴不欲饮;苔白腻、脉濡数乃湿郁化热之象。此证的病因在湿,病位在脾,其治疗以化湿清热为主。 方中用藿香味辛微温,快气和中,辟秽祛湿,取其芳香辛开以化在肌表、在上焦之湿邪,祛其病因为主,故为方中之君药。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取其温燥以祛在中焦之湿邪;茯苓甘淡性平,渗湿利水,取其淡渗以祛在中下焦之水湿,两者辅助君药以增强其祛湿之力,故为方中之臣药。佩兰辛平,辟秽化湿;薏苡仁甘淡性凉,清热利湿;滑石甘淡性寒,清热渗湿;青蒿苦辛寒,清解虚热;四者中的前三者皆能佐助君臣药的祛湿之力,后三者皆有清热之能,针对化热这一病机起作用,共为方中之佐药。清豆卷甘平,透邪解表,清利湿热,既能佐助诸药化湿清热,又能引诸药入表,故为方中之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化湿、清热之功,湿邪得化则病因祛而发热自退。 【注意事项】本方在应用时以身重、苔腻为辨证要点,其发热以午后低热或身热不扬为特点。在服药期间,饮食要清淡,并忌生冷、油腻食物。 【现代研究】方中藿香具有抗真菌、抗钩端螺旋体、抗病毒等作用;法半夏具有镇静、镇痛和轻微利尿作用;茯苓具有利尿、镇静、免疫调节、诱生和促诱生干扰素、抑菌等作用;佩兰有抑菌和抗流感病毒作用;薏苡仁具有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滑石有抗菌作用;青蒿具有抗疟、抗血吸虫、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解热、镇痛、阻止白细胞介素及各种炎症介质的释放等作用。 【用方经验】董建华常将此方用于治疗湿郁化热所致的功能性低热,认为宜以芳香化湿、清灵宣透为主,慎用苦寒燥湿药,以免阻遏气机。 董建华经验方3 【组成】黄芪10 g,十大功劳叶15 g,仙鹤草15 g,白术10 g,茯苓10 g,陈皮10 g,白薇10 g,银柴胡10 g。 【功效】益气除热。 【主治】功能性低热之气虚发热证。症见久病不已或劳倦过度,头晕乏力,低热时作,气短懒言,易汗出,食少便溏,时作劳嗽,舌淡,苔薄,脉细数。 【加减】苔腻有湿者,加藿香10 g,佩兰10 g,厚朴10 g;汗出恶风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方解】此方所治发热乃因脾胃气衰,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化源不足,气虚不能温养于上、外、四肢,则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脾虚则谷气下流,阴火内生,而致低热时作;脾虚则运化失职,而致食少便溏;脾虚及肺,土不能生金,则影响肺的固表和宣肃功能,故见易汗出、时作劳嗽;舌质淡、脉细数,乃脾虚气弱、阴火内生之象。此证的病因在气虚,其阴火乃气虚所致,其治疗以益气除热为主。 方中用黄芪味甘微温,健脾补肺,益气固表,祛其致病之因,故为方中之君药。十大功劳叶苦寒,清热补虚;仙鹤草苦辛平,补虚健胃,两者既能辅助君药以增强其补虚作用,其中功劳叶还能清解虚热,针对阴火这一病机起作用,故为方中之臣药。白术苦甘温,健脾和胃;茯苓甘淡平,健脾和胃,渗湿利水;白薇苦咸性寒,清热凉血;银柴胡甘苦性凉,清解虚热;四者中的前两味药皆能佐助君臣药的健脾益气之力,后两味药皆有清虚热之能,佐助臣药功劳叶增强其清热作用,共为方中之佐药。陈皮辛苦性温,理气调中,“入脾、肺而宣壅”(《本草求真》),故为方中之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清解虚热之功。 【注意事项】本方在应用时以气短懒言、食少便溏为辨证要点。在服药期间,饮食要清淡,并忌生冷、油腻食物。 【现代研究】方中黄芪具有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诱生干扰素,增强细胞生理代谢,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十大功劳叶具有抗菌作用;仙鹤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白术有增强免疫和抗病能力,并有一定抑菌作用;茯苓具有调节免疫和抑菌作用;白薇有解热、抑菌作用;陈皮有抗炎、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用方经验】此方所治气虚发热,通常在久病或劳倦后出现,若气虚之甚者,黄芪可增量至30 g。 柴胡清热饮(陈景河经验方) 【组成】柴胡50 g,人参20 g,黄芩50 g,板蓝根30 g,甘草15 g,青蒿10 g,地骨皮15 g,常山5 g。 【功效】清透热邪,滋阴凉血,和解少阳。 【主治】主治无名热或高热久治不退,体温在38 ℃~40 ℃之间。 【加减】若外感病后低热日久不退者,加沙参、麦冬、生地黄。 【方解】本方所治发热乃因阳盛阴虚,邪居膜原半表半里之间,虽未呈现寒热往来,乃因常用解热消炎等西药控制发热之故;外邪留恋不已,久热伤阴,阴伤之重,反累及于阳,形成上盛下虚之发热不已。 方中用柴胡苦平,透泻与清解少阳邪热为主,兼能疏泄气滞,使留恋之邪得以疏散,且用量较大,故为方中之君药。黄芩苦寒,清泄热邪,与柴胡相配,一升散一降泄,具有和解少阳兼清上下内外及半表半里之邪热的功用;发热不退常因外感之邪化热所引起,故辅以板蓝根清热解毒;两者共为方中之臣药。壮火食气,长期高热可损伤正气,故用人参、甘草健脾益气,通过扶正祛邪,以防邪内传;高热易于耗气伤阴,故用青蒿芳香疏达,清透解肌,地骨皮甘寒,滋阴增液,凉血止血,四者健脾以防邪内传,透表以清解虚热,共为方中之佐药。常山辛开苦泄,宣可去壅,善开痰结,既能清除体内隐伏各处之邪热,又可引诸药达于膜原,故为方中之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透热邪、滋阴凉血、扶正祛邪、和解少阳之作用。 【注意事项】在服药期间,饮食要清淡,并忌生冷、油腻食物。 【现代研究】方中柴胡具有显著的退热、降低体温及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人参具有提高免疫、提高机体的适应性等作用;板蓝根有抑菌、抗病毒和解毒作用;甘草有调节免疫、抗炎、抗原微生物和解毒作用;青蒿、地骨皮均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和解热作用;常山有明显解热作用。 【用方经验】本方所治发热乃邪伏膜原所致,通常可见午后高热、疲倦无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等症状。如果湿邪偏甚而见脘腹痞闷者,加厚朴、槟榔、藿香以增强燥湿、化湿作用。 阴虚内热方(孙一民经验方) 【组成】赤芍9 g,白芍9 g,银柴胡9 g,青蒿9 g,鳖甲9 g,桑白皮6 g,地骨皮6 g,炒荆芥穗45 g,淡豆豉9 g,栀子9 g,生地黄9 g,牡丹皮6 g。 【功效】养阴透热。 【主治】阴虚内热证。症见下午潮热或低热,手足心热,胸中烦热,舌尖红,脉细数。 【方解】本方所治阴虚内热多因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所致。其治疗宜养阴清热为主。 此方乃青蒿鳖甲汤化裁而成,方中用鳖甲、荆芥穗、赤芍、生地黄、牡丹皮入营分,搜剔余邪;银柴胡起转枢作用,能将营分之邪转入气分;青蒿能引邪外出气分;淡豆豉、荆芥穗进一步祛邪外出;栀子分利余邪。诸药合用,先入后出,使营分之热邪先转入气分,再透出体外,继而热邪得解。 【注意事项】方中鳖甲宜先煎。 【现代研究】方中赤芍、白芍、牡丹皮均具有降温、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症反应等作用;青蒿、地骨皮、荆芥、栀子均有明显降温和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生地黄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用方经验】此方所治阴虚内热多为热病后热邪伏留阴分所致,常见于一些急性热性病的后期,如肺炎恢复期,或外感病余热不解,热入营分,及某些消耗性疾病的中毒性症状,如肺结核等。此类发热,多以低热或患者自觉身热,特别是手足心热、胸中烦热、但测量体温不高为特征。 ★ 汇国医圣手时方精髓:本书荟萃国医大师、近代著名老中医(如岳美中、蒲辅周、李聪甫、陈达夫等),经国家认可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临床一线专家有代表性的经验方,其配方科学、安全性高,且经系统研究论证和本书编者临床验证。因此,本书集中体现了近现代全国中医疑难杂症名家的临床辨治精髓。 ★ 悟名医遣药用方要诀:近现代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更为鲜活、更为实用,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惟有传承才能光大。因此,通过系统研习本书,读者可以从中感悟近现代全国中医疑难杂症名家的遣药用方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