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8.60
折扣购买: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新中国外交大事件丛书
ISBN: 9787515325545
陈敦德,作家、电影艺术家。其电影力作《血战台儿庄》、《法庭内外》、《芙蓉镇》、《铁血昆仑关》、《周恩来万隆之行》等,先后荣获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夏衍文学奖等各种奖项。其擅长于通过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来着力表现首脑外交,所刻画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尼克松、卡特、戴高乐、苏加诺、尼赫鲁、田中角荣、特鲁多等领袖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内心世界,栩栩如生,极富可读性。日本《读卖新闻》称其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外交题材文学作家”。
他尽管不情愿,还是于1949年6月15日在丰泽园 里正式住了下来。 他不喜欢乾隆在《丰泽园记》中说的,瀛台“较 之此园固为美观,而极土木之功,无益于国计民生” ,丰泽园则“行一事则合于天心,建一园而合于民情 ”。他是唯物主义者,他觉得与金碧辉煌、飞阁流檐 的瀛台相比,丰泽园尚还显得古朴敦厚,不饰华丽。 他认为丰泽园的建筑不能说明那些封建的帝王们上仰 天意、下俯民情。要说喜欢的话,他倒是有点儿喜欢 菊香书屋的清幽典雅,也欣赏康熙为菊香书屋所题的 对子: “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 北平初解放,住进菊香书屋的第一个中共领导人 是林伯渠,住在北屋。毛泽东与周恩来是将这里作为 临时休息的地方,分别住在东屋和南屋。在含和堂吃 过晚饭后,他俩再返回香山住处。 中央政治局议了两次后,为了减少路途往返时间 ,也为了安全和工作方便,决定毛泽东从香山别墅搬 进中南海,住入菊香书屋里。林伯渠与周恩来就从这 里搬了出去。 6月15日这天下午,他离开香山双清别墅,到中 南海开会。新中国成立迫在眉睫,新政协筹备会议预 定这天晚上7时30分在勤政殿开幕,会要开一段时间 。他除了参加会议,还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代表 见面、谈话,洽商建国大事。 从3月25日至6月15日,他掐指算来,党中央在香 山,只差十天就满三个月了。在这短短三个月里,形 势又有了迅猛的发展,百万大军渡过了长江,接着又 连续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重要中心城市,人民 解放军正在江南前线乘胜追击。新政协筹备会议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形势发展虽快,但局面却极 为错综复杂。2月初,斯大林虽然派了米高扬来访问 西柏坡,同我领导人会谈,但与此同时,苏联驻华使 馆那些天正随国民党政府从南京迁往广州。在渡江之 前,斯大林就发来电报,劝中共就此止步,不要轻易 南下,以免引起美国干涉。在占领南京后,苏联各主 要报纸虽然都加强了对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宣传报道 ,但苏联政府随即又同国民党政权就“延长合办中苏 航空公司”开始谈判,罗申大使仍继续留在广州。 毛泽东对此是不满意的,很有看法。南京解放后 ,他满含激情写的那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中,就有隐有所指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 学霸王”的佳句。直到60年代中期,他在会见戴高乐 总统的代表法国文化部长马尔罗时,还曾提起渡江前 的这些事。 早在南京解放前,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就到处 找中国共产党人拉关系;南京解放后,司徒雷登和其 他西方国家的驻华大使又继续留在南京观望。这些情 况,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中央不能不加以考虑。本 来,在3月初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在报告中对于帝 国主义是否会承认新中国的问题作出过基本估计:从 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绝不能很快就以平等的 态度对待我们,因此,“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 问题,不但现在不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 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但是,根据现在这些新情况,如果能够通过外交 渠道制止美国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可能,促使美国政 府采取接受现实的立场,抛弃众叛亲离、腐朽不堪的 国民党政权,承认新中国,那将极大地有利于中国革 命与中国人民。因此,他与党中央除了从最坏的角度 对美国可能的出兵干涉与外交不承认进行充分考虑之 外,也采取了灵活、积极的态度,他曾于4月28日致 电渡江前线总前委和华东局负责人:如果美国(及英 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 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这样,就产生了黄华在南京与司徒雷登的非正式 接触。为此,他日前刚刚同意通过燕大校长陆志韦出 面邀请司徒雷登北行访问燕大,他也准备在北平见一 见这个美国前驻华大使。 因此,在准备今晚新政协筹备会议的讲话稿时, 他写了这样的话: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制度走向全部崩 溃的时代,帝国主义者业已陷入不可解脱的危机之中 ,不论他们如何还要继续反对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总 是有办法取得最后胜利的。 同时……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与中国 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和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 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 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 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中国人民愿意同 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 商关系,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后来,在新政协筹备会议期间,上海来的陈铭枢 捎来司徒雷登的材料时,他就特别嘱咐这位与司徒有 来往的陈铭枢先生,捎话给司徒雷登先生,请其认真 读一读他在新政协筹备会议上的讲话。 据裴坚章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一 卷,1949—1955)》记载,陈铭枢在给司徒雷登的信 中表示,中共的政治路线是明智的、正确的和坚定不 移的,并转达了毛泽东的口信:“政治上必须严肃, 经济上可以做生意。” 那天,他在菊香书屋送走陈铭枢之后,已是深夜 。 他详细看了陈铭枢捎来的司徒雷登的材料,包括 司徒拟的五点意见和所附的四份文件。总的印象是, 还是帝国主义的腔调,还是帝国主义的嘴脸,还是蔑 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的态度。他进而联想起 南京市委发来的6月6日司徒雷登与黄华第二次见面谈 话中,司徒对黄华说的:只有在新中国不和苏联结盟 的情况下,美国才会承认一个共产党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容忍和接受。 每到深夜,他的思维特别活跃,司徒的这些材料 ,更使他想得很多很深。 他想起了张治中。 他在这次新政协筹备会议上被推选为新政协筹备 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两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在酝酿和 讨论国号的时候,为广泛征求意见,他以筹委会主任 的身份在勤政殿邀请各界人士座谈,张治中也应邀参 加了。他让工作人员把筹委会上的专家们的意见介绍 给与会各位,然后,他代表中央说,中央意见拟用“ 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征询大家意见。 这时,张治中说有不同的意见。张治中说:“‘ 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 呢?我提议去掉那两个字,不如干脆就叫‘中华人民 共和国’。” 他觉得张的话颇有道理,“共和”者,其含义为 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国家元首和国家权力机关的一种政 治制度,的确也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于是,他在 会上建议大家采用。经过众人反复讨论,终于决定了 即将诞生的新中国采用这个国名。 他很器重张治中的意见。张治中,字文白,曾三 次到延安。在重庆谈判中,张让出官邸给他住,又负 责护送他回延安。张治中有学问,有头脑,善思考, 读过很多书。有一次他劝一个青年读书,就说人家国 民党的张治中年轻的时候还读了十年线装书哪。这次 国共和谈夭折,渡江开始,他就对周恩来说,文白先 生要走的话,可以送去香港或者兰州(当时张治中还 任国民党政府的西北地区行政长官)。后来,张治中 决定留下来,周恩来也把张治中的家属接到北平来了 。他很欢迎张治中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 国共和谈期间,4月8日,他曾请张治中来香山见 面谈话。那次,连谈话带吃饭共用了三个钟头。张治 中胸怀坦荡,对国家大事有话直说,曾就新中国的对 外方针提出过自己的意见。 张治中在国民党中被认为是左派,是主张国民党 在联美之外,也要联苏联共的。此时,张治中认为,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很多,除了反共反人民反革命、不 实行三民主义之外,在对外方针上也犯了严重错误, 就是长期以来推行一条亲美的一面倒政策。因而,张 主张,今后新中国要实行苏美并重的新政策。 他问张治中,具体怎么解释? 张说,就是亲美也亲苏,不反美也不反苏,平时 美苏并重,战时善意中立。以亲美又亲苏的美苏并重 政策来消除美苏的对立,促进美苏合作,使中国成为 美苏关系的桥梁。这对中国有利,对美苏有利,对世 界和平也有利。单就从军事观点来说,如果在美苏对 立之间中国不能保持善意的中立,而是联合美国对付 苏联,则美国为了支援中国,就会派部队越过太平洋 到中国来,这样,中国就成了美国的负担。反之,中 国要是联合苏联对美国作战,苏军也会从西伯利亚过 来支援中国,不仅中国成为苏联的负担,且使苏联陷 于欧亚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因此,张治中说:“在亚洲,中国处于举足轻重 的地位。现在的世界是美苏两雄争长,中国在中间举 足轻重,是两雄争取的对象。中国投向哪一方,哪一 方就占优势。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它、珍视它。”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