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长勺之战
ISBN: 9787205104399
卢希,女,1983年生于吉林磐石。吉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曾供职于多家报社杂志任主编,现任浙江人才专修学院论文审稿专家。
一、东周王室的衰微 周朝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它在统治时期的两项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分封制。严格说来,在中国的政治制度史上,只有周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所谓封建,就是国家政权封而建之,通过封王、封地来治理一个国家,周天子则是国家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二是制定礼乐。礼乐制度,相传是周公所作,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贱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制礼作乐”带来了社会的稳定,相应地,“礼崩乐坏”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乱。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先河。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犬戎攻入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杀死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周王朝走向衰微。历史上把迁都前的周王朝称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把迁都以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平王东迁之后,王室的权力大受削弱,但在新的权力中心形成之前,它还是天下集权的象征。此时诸侯国陆续强大起来,对周天子不再那么尊重,连定时朝会周天子的礼节也不要了,甚至有的诸侯窥伺周室,“问鼎之轻重”。而诸侯之间为了争霸,更是攻伐不断。孔子将春秋时代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 在春秋前期,郑国是最早强大起来、企图称霸的诸侯国。 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权力很大。周平王不满,就暗暗把一部分权力托给虢公。郑庄公发现了这个事情后埋怨周平王,周平王说:“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周、郑交换人质。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在郑国为人质的王子狐还没有回到洛邑继位就去世了。王子狐的儿子——年少气盛的周桓王姬林登上了宝座。周桓王因为自己父亲的事情,对郑庄公很是不满。有几次郑庄公朝拜的时候,周桓王都故意不以礼相待。周桓王暗中谋划,准备把辅政大权交给虢公。这件事情引起了郑庄公的不满,四月,郑国的祭足领兵抢掠周王室温地(今河南温县南)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的谷子。这些公然的挑衅行为使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全面恶化。 公元前719年,郑国都城的东门被宋、卫、陈、蔡四国围攻,抢掠五日后离去。第二年,郑庄公决定报复,起兵讨伐卫国。此时州吁已死,是卫宣公在位。他用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军队反击郑国。郑庄公令大夫祭足、原繁、泄驾三军抗击燕军正面,令公子忽、公子突偷袭燕军背后。燕军的注意力被吸引在正面的三军,没有提防背后的两支奇兵,一下被打得大败。 公元前707年,郑国和周王室的长年积怨终于爆发为战争。周桓王亲自率领蔡、卫、陈联军讨伐郑国。双方在葛(今河南长葛北)摆开战场,结果联军大败。 这场战争的影响太深远了,周桓王的鲁莽之举让周王室威信扫地。自此周王室只剩下天下共主的名义,很快就变成了诸侯争霸过程中不时被祭出的招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国争霸的时代正式开始。 这里用长勺之战为切入点,渗透了齐国和鲁国在当时的发展状况。这既是春秋前期的齐鲁斗争史,也是齐桓公的争霸史,并隐含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哲学智慧。以此为线索,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也就扑面而来,读来颇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