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民俗文化研究

长白山民俗文化研究
作者: 栾英良
出版社: 吉林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62.40
折扣购买: 长白山民俗文化研究
ISBN: 9787569212549

作者简介

栾英良,1955年10月6日出生。大学学历,1999年获副编审职称。2005年改职副研究馆员。2015年10月退休,退休前为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文化研究院院长。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在《社会科学战线》《吉林日报》《东疆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写意诗学发微》《通化师范学院校史》(主编)。

内容简介

二 究竟有多少山东人闯关东,恐怕难以计数。据称 ,现今白山市所辖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祖籍是山东 。《吉林新志》称:“自(民国)十三年张宗昌督办 山东,逼索乡里以来,每年春夏鲁民之扶老携幼而来 之者,亦以数十百万几计。” 查《吉林乡土志》,省内各地村屯,多为闯关东 者移聚而成。其模式,有先是一二户迁入,“并招集 其他农民,陆续迁移至此,结成乡里。”亦有数姓齐 来迁住的,还有一族人迁聚一处的,如榆树县范家窝 堡。更有像农安县山东屯那样“全存为山东人会集之 所”的。 想那山东农民,数百年间络绎走来,星散东北各 地。阗无人烟的旷土,伴着缕缕炊烟,生机亦焕然泛 起,东北大地经脉活络,气色亦容光起来。“户口星 稀,有地不耕”的时代结束了。 《满洲地志》窥得 真切:“登、莱、青与辽东一衣带水,交通至便,彼 土之人受生计压迫之余,挟其思苦耐劳之精神,于东 北新天地中大显身手,于是,东北沃壤置于鲁人禾锄 之下。” 俄国普列什文《花河》一文说:“在一道道春水 曾流经过的地方,如今是一条条花河。”康·帕乌斯 托夫斯基感叹道:“原来花带成长的所在,正是春水 流过、留下肥沃淤泥与种子的地方。”今天,我们环 视美丽繁荣的东北大地,亦应对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常 怀了感念之情。 话说到这,不妨讲几个山东人的故事,他们的品 性,和力耕于东北沃土的移民一起铸成今日东北人的 遗传基因。 《吉林通志》将一个不知其名的山东人郑重地收 入其中,只知道他姓滕,清同治间由山东流转吉林。 那时,由吉林去珲春,必须绕道宁古塔。滕念行人苦 于纡远,便独自凿山开路,一干就是二十年。他的行 为,感动了边防军士,在他们的帮助下,路终于凿通 了,比过去近了四百多里路。此公身无长物,破衣烂 履,财产仅一锥一凿而已。人们感其义而周之以饮食 ,路凿通后,其人不知所终,人们遂以美好愿望揣度 其去向,名之日“滕半仙”。 神话里有武丁开山的故事,但那毕竟是合了五个 神人之力;寓言里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亦因为发恨下 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赌注,感动了神人。愚公 挖山不止,是因为山挡住了自家的去路;“滕半仙” 挖山不止,是为众人求一条近路,仅此而言,此公远 胜愚公。这位可爱可敬的山东人,千里风尘满身满面 ,竞浑然忘记了闯关东所为何来?山东人倔脾气一上 来,就和大山较上了劲,亦较上了人生的全部好时光 。叮叮当当的凿击声中,凿破了兵民等级,凿破了满 汉隔阂;凿击声亦如音乐,群体人性亦得到提纯、升 华。“滕半仙”身具大仁大义、大善大勇,没感动上 帝,却感动了老百姓,民意投票推举他为“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