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文艺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行走新安江(徽之味)(精)/赵焰文集
ISBN: 9787539660141
。。。
率水在经过很长一段曲曲折折的峡谷后,到了冰 潭,豁然开朗,河面变宽,水流也平静了很多。到了 溪口,又有沂源河从西南面流了过来,两条河合而为 一,又向东边流过去。溪口沿着沂源河边,是一排老 房子,它们就像一群老者,现出一副惊讶的神情。在 水边,仍有许多昔日的码头,在码头旁,当年还建有 盐站,用来贮藏从杭州运来的盐。溪口也有老街,但 只是窄窄的一条,很多老屋都破烂不堪了。 溪口值得一看的,是现在乡政府马路对面的关帝 庙。关帝庙又叫红庙,因为它的外表被涂成红色。据 说在徽州,像这样规模的关帝庙,仅存这一座。徽州 一直重文轻武,在民间,很少有朝拜关帝庙的传统, 但在这里,似乎是一个例外。我疑心最初建在这里的 ,是汪公庙,是纪念徽州土地神汪华的,而到了明代 之后,由于话本的出现,《三国演义》风行,于是摇 身一变为关帝庙。在徽州“八大姓”当中,汪姓的历 史是比较长的,在徽州存在了近两千年。当然,这样 的想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山区的天气果然多变,我们到溪口的时候还是大 晴天,但一阵风吹过来,说下雨就下雨了。我们顶着 风雨进了关帝庙,只见两个老者在庙中呷酒吃菜,一 副怡然自得的模样。在他们脚下,一只肥大的黄狸猫 伏在那里,威风而懒散,连正眼也不瞧我们一下。猫 总比狗有贵族气,它往往漫不经心,像一个幽魂一样 ,不像狗,总是神情专注,轻灵不起来。老人一边呷 着酒一边告诉我们,这庙在“文革”时之所以幸免于 难,是因为它当时是生产队的仓库;旁边那个古老的 凉亭,因为可供社员们憩息,并将“关帝亭”改为了 “立新亭”,所以得以幸免。“文革”真是一个荒诞 的时代,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想着割裂历史,但历史 哪里能割裂得了呢?想强行割裂,就变成破坏和糟蹋 。现在,漂亮的古木亭和关帝庙同时屹立在空旷的乡 野中,优雅而富有诗意。在它们的旁边,还有十来株 大树,在风雨中,透着春意。有老树作为陪衬,这个 地方便显得灵秀深厚了。 徽州的村落一直有着农耕社会的诸多特点,村民 们大都崇旧、尊老、厚土、重迁、保守、拒创新。在 任何一个村落,都残留着一些“遗老遗少”,他们对 自己的过去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引经据典。在溪口 ,同样也是如此。最让溪口人骄傲的人物,就是乾隆 年间的吏部尚书汪由敦。汪由敦的墓,就坐落在村落 边一个小山坡上,墓地很大,坟墓背倚峰峦,两侧低 山环抱,墓两边各有三个石人石马。古旧的墓碑就像 一张面孔,一动不动地俯瞰着不远处的流水。离坟墓 不远,在马路的对面,还有汪由敦墓前的华表柱。公 路建成之前,这对青石华表与汪由敦墓是一个整体, 后来公路穿胸而过,把华表和墓园分开了。 汪由敦算是休宁籍一个名头很响的朝廷重臣了。 他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年间。汪由敦的父亲是个 徽商,一直在外做生意。汪由敦出生在江苏常州,到 10岁时,父亲才带着他第一次回到溪口,也就是这次 回家,给汪由敦留下了深刻印象。汪由敦在30岁左右 曾经写过好几首《双溪绝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感 情,有一首是这样的:“大连小连水淙淙,杭埠春流 拥客艘。滩外有滩三百流,送春直到富春江。”在这 首诗中,汪由敦把溪口跟杭州联系起来了,长长的流 水是一条线,两头,都是他的家。汪由敦少年时一直 在杭州读书,据说聪慧无比,过目不忘。雍正元年, 汪由敦被推荐为《明史》编修,同一年,他参加了顺 天府的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汪由敦在京参加会 试,考中了第二甲的第一名进士,赢取了传胪名号, 被授翰林院庶吉士。那一年,汪由敦才32岁。志得意 满时,汪由敦的父亲突然病故,由于汪由敦一直忙于 编《明史》,没来得及赶回参加父亲的葬礼。三年后 ,汪由敦由于编纂《明史》有功,学识卓越,被授予 大学士。在此之后,汪由敦一帆风顺,历任工部、刑 部尚书;于乾隆十一年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随即在 军机处行走。 P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