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州(共5册)

品读苏州(共5册)
作者: 嵇元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246.00
折扣价: 172.20
折扣购买: 品读苏州(共5册)
ISBN: 9787506391580

作者简介

嵇元,苏州人,1954年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新华日报》主任记者,驻苏州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三十年,退休前任苏州市记者站站长,曾评为过报社优秀记者、个人十佳。报道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华东地区、江苏省等新闻奖或好稿奖。现担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州市档案馆征集顾问。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走读苏州》《本草——生长在时光的柔波里》,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视剧本、文史论文等。

内容简介

吴和苏州 以前大家都知道,位于苏州市区中心的苏州老城 是从春秋吴王阖闾时所建的阖闾大城演变、发展而来 。苏州市委宣传部前副部长(过去是苏州地下党员) 陆咸先生介绍了一些背景情况: 1951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参加苏州市 政府召开的座谈会时,对当时的苏州市长汪东年说: “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 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河道环 顾也。”这一观点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日本著名历 史学家谷口满定的《苏州城的发展》一书,他在考察 了中国一些古城的衰落和消失的情况后,这样写道: “在这一点上,苏州则不然。苏州自建立以来直到今 日,城墙的构造和规模几乎没有变化。在中国历史上 ,像苏州这样的城市尚无先例。”美国汉学家施坚雅 在《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一文中指出:“长江下游 ……地区城市体系反复重组,但该区几个大城市却没 有一个趋于衰落。苏州就是个显著的例子。把1229年 的石刻全图与1945年航空摄影图并列对照,足见城市 非常稳定。城墙、城濠、街道与运河,都极其接近一 致。只是城门的数目与位置,可见看出略有不同。” (《略论苏州古城的水城特色》,为苏州吴文化研究 会2014年的“苏州古城建城史研究”课题的论文之一 ) 苏州城从吴国阖闾大城在原址上发展过来,而且 至少城市格局从南宋到1945年未有大变动,在这一城 址上的历史,反映的就是苏州和吴的关系,是血脉和 文脉延续的关系。苏州人,还有其他人、包括国际上 的研究者,都是这样认为的。两千多年来,都没有疑 义。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问题了。 一是有个苏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倡说春秋的阖闾 大城建在今天木渎到光福一带的山陵区域里(距离大 约从今天苏州古城的西城墙往西,直线距离10公里以 外),并说今天的苏州老城区(或叫姑苏城)是东汉 王莽时期始建。此说的要害是吴都和苏州没关系。后 来有学者“完善”成苏州城是战国中期或秦汉时形成 ,但仍然割断了吴和苏州城的关系; 二是无锡在某段时间以吴都八百年自居,将东西 长2100米、南北宽1400米、面积仅2.94平方公里的城 堡遗址说成阖闾大城(其实一半遗址属常州),搞了 一些活动以扩大影响。无非是想营造出一个新观点: 吴文化源自无锡(无锡过去宣传自己建于汉高祖五年 (公元202年),其实无锡这个地名直到汉武帝灭南 越后才有,《史记·东越列传》中载:“东越将多军 ,汉兵至,弃其军降,封为无锡侯”,见《汉书·卷 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东越作东粤, 这是无锡这个地名首次见于两个权威史籍)。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苏州以外的学者这样总结 说:吴国创始人、商朝末年的太伯、仲雍奔吴与句吴 的历史、文化无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述《吴太 伯世家》时,对史实的考辨并不一定准确;苏州市区 是战国中期以后逐渐形成的城市,与吴、越都城有关 的传说如泰伯庙、锦帆路、胥门、伍子胥祠,甚至虎 丘的吴王阖闾墓传说等等,都是秦汉以后人的附会, 误讹最甚者为《越绝书》和《吴越春秋》…… 真是语不惊人不罢休啊!司马迁已尸骨无存,已 无法自辩撰写《史记》用了哪些材料,他当年自己到 吴都故址即今天苏州城及郊外作实地考察,无法说清 楚是“听取(了没有史学价值的)民间传说(后当作 了吴国历史)”还是听到了的是口述历史?学者大棒 一挥,《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所有古籍关于苏州 古城是吴的记载,成了全是附会之说。但这位学者的 观点,又有些什么证据来做有力支撑呢? 有人还认为,吴是淮夷南下太湖流域一带建的诸 侯国,有学者对此不知是赞赏还是肯定,说这一说法 很有“魅力”。那么,《左传》中记载了吴王本人、 许多诸侯国,甚至包括周天子自己,都认为吴是太伯 之后(见《左传》中多处记载),这位学者是不是要 将《左传》记载所具有的权威性,也一并否认呢? 吴本与越是同一民族,语言相通、风俗相同,泰 伯、仲雍南来创建的吴国政权,统一了太湖流域各部 落的原住民,苏州人一直以春秋时吴国的后裔自居, 以泰伯后代自居,今天的苏州人虽和春秋时吴都人没 有明确的血统关系,但这块地,历史上确实是叫吴, 朝廷在这里建的地方政权,叫吴郡,汉末孙氏在这里 创立的政权叫吴,唐末钱氏在杭州创立的政权叫吴越 国(吴越国不包括无锡,无锡属南唐政权),从历代 中央政权到地方,都以吴为号,过去这块地上生活的 人祖祖辈辈,从心理上、文化(包括民俗、语言等) 上,都认为今天这块土地上生活的苏州人是吴人的后 继者。 但是,因为近年出现了这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吴 和苏州没有了关系。 1986年,苏州市人民政府举行了纪念苏州建城 2500年的纪念大会,会场设在公园会堂,这是在苏州 公园南大门东侧的一个结合人防工程修的地下会场。 因为许多苏州古籍都记载,苏州公园这一片区域是过 去吴都的子城即吴宫所在地,选在这里开这个会,大 约也是有更深考虑的吧。 应该说,这个会议是很成功的,影响深远。当时 我也参加了这个会议,虽然出席证上印的叫“联欢会 ”,其实是一个很庄重的会议,因为出席了这个会议 ,所以我对苏州建城史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还作为 驻地记者参与为新华日报撰写了一个整版的文章,来 配合这一活动。 P1-3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更是了不起!

    160万纯文字,1400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和图片,旁征博引大量历史资料,30年记者生涯,独特散文笔法,共同铸就一部明星城市苏州的百科全书,一部全景式展现苏州风土人情的地方志,一部有关水的苏州、真味苏州、乡下苏州、古城苏州、时节苏州、民俗苏州、工商苏州、文化苏州的宏篇巨作。

    凡读此书后,必不会失望;凡关心、热爱苏州的,理当一读;凡收藏此书,愈久弥珍,必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