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王朝的终结丛书

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王朝的终结丛书
作者: 赵益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西风凋碧树(大宋帝国的衰亡)/王朝的终结丛书
ISBN: 9787214184696

作者简介

赵益,1965年生,江苏南通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史相关专题研究。著有《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古典术数文献述论稿》《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六朝隋唐道教文献研究》等。

内容简介

五代乱世 中国最鼎盛的王朝大唐帝国于公元906年寿终正 寝,代之而起的是无数个割据一方的短命政权。因中 原地区先后有五朝立国,史家遂简称此为“五代”。 “五代”之世,持续了五十余年。 日月如惊丸。 也只有经历了无数苦难无数离乱无限悲哀无限凄 惨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人生的意义,因为造物主喜欢将 流光的推移放在渐变的法则下进行,使之宛如一条静 静的河流一样悄无声息。倏忽之间,沧海桑田,世界 已经不再是旧13的光景了。倘无身世之慨,便乏敏感 之思。 幸运的是,乱世却多出忠臣义士,面对艰难的世 界,他们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最 终在难以觉察的晷移寒暑中仍能够发现许多人间的真 理。尽管也有一些超凡的智者视若无睹,悲哀的愁人 空怀愤懑,但苍白的面容下其实都是心潮难平。看起 来乱世也多隐者,然而真正的高人却是无法逍遥世外 ,无论是箪食陋巷抑或是垂钓江渚,他们皆如同身登 蓬莱而遥望齐州,九点烟云中,往往慨然浩叹。所以 说,总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决定了乱世是不会长久的, 愈是黑暗,期望光明的程度也就愈为炽烈,尽管没有 多少人能真正地知道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需要多么大 的代价。 这种感慨却不是书斋里的无病呻吟,从公元906 年开始以后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连后来习惯于心平 气和不动声色的史官们都常常用“呜呼”两字表达他 们对这段黑暗时代的激愤之情,所谓“唐室既衰,五 季迭兴,凡易八姓,纷乱天下五十余年”。确实,如 果欲节省笔墨而一言以蔽之的话,也没有更好的句子 能概括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中国史家自古而来的直笔 信条,是严格区分正统与僭伪、王霸与偏安的界限, 用到这一场合,便就是把入主中原的五代王朝奉为正 朔,但这却丝毫不能掩盖四海之内如火如荼的权欲之 斗。五十余年中,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一茬茬自封 的僭位的傀儡的皇帝们杀人、剖骨,铜柱炮烙,酒山 肉海,芙蓉帐暖,折磨着可怜的妃嫔们柔嫩的胴体; 铜雀春深,聆听着战鼓伴奏下的《玉树后庭》。所有 的人文伦理和道德信仰都已在博取生存的实用法则下 被践踏殆尽。文明已久的中国何曾有过如此荒唐的岁 月?天下势乱久必治,是到了结束的时候了。公元 960年,“真命天子”终于登场。 照理,记叙一个新王朝的历史并非一定要把前因 后果剖析如缕。但我们对“五代”却不能不提,且把 它作为起笔来带出全书,这个用意应该说是经过深思 熟虑的,它的意义不久就可以随着叙述的深入而渐渐 看出。一个极端荒谬的时代必定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 的、伴随着矫枉过正的革新,这一浅显的道理恰恰又 正是历史演进的不二法则,姑且在这里强调出这一点 也就足够了。 让我们还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墨。 据说,新朝的出现便就是许多大智大慧的人早就 成功地预言到了的。比如,这个季世中有位疯疯癫癫 的和尚就曾对人说,尔等渴望太平,若要太平,则须 等定光佛出世。说这话的时候,狡黠的眼神让人一见 便知其人佯狂欺世的本相来。遗憾的是听者大多是粗 鄙的百姓,既不知定光佛是何方神圣,更不知去哪里 祈祷真神的降临。听者既漠漠,言者更戚戚,于是无 话,和尚收起褡裢,飘然而逝。这一走又是数年。 易代之际常常会有这样的故事流传,它们往往都 是一些神秘的寓言,被用来揭示一种不可抗拒的未来 ,表明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是上天的注定,不是人力所 能左右的。当然这都是当时人或后来者别有用心的臆 造,一言蔽之,无非是把世事变化定义为合理的演变 而已。这在古代称为“谶”,太平时期尚不多见,但 每当革故鼎新之举成为必要时,它们便会纷纷出笼。 大宋朝的开国君主、令人景仰的“启运立极英武 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史称“宋太祖”的赵 匡胤在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四这一天, 那一场突如其来的事变发生的当时,自己有没有当皇 帝的意思,确实是不得而知。但追述已往,这应该是 他心里存想已久并早就预谋准备的事情,这一点并无 疑义。五代是有名的乱世,乱世的特征就在于人人都 能取天子而代之。三十四岁的赵匡胤历仕二朝,随着 知遇之恩甚重的周世宗南征北战,什么场面没见过? 这一套对他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不过的了。不过,赵 匡胤的愿望却很(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