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17
折扣购买: 三国如何演义(三国的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
ISBN: 9787108064226
李庆西 1951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三十余年,曾为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现任上海《书城》杂志执行编委。著有评论、随笔集《文学的当代性》《寻找手稿》《魔法无法》《话语之径》《小故事》等,小说集《不二法门》和长篇小说《大风歌》等。另,标校叶德辉《书林清话》,编著《大学文学》《古代文学经典渎本》等。
三国故事国人几乎耳熟能详。从前,其传播途径主要 是三国戏或饭后茶余的口传叙事。我这一代人读过《三国 演义》的已不在少数(包括儿时阅读的小人书),现在读 小说之外还有影视作品,还有年轻人喜欢的电玩《三国杀 》之类。据说,现在有些年轻读者更热衷于寻踪溯源,从 《三国志》和其他史著中去挖掘更多内容。这些形式各异 的文本提供了许多自我复制和迭代变异的三国故事,足以 构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叙事迷宫。 我很早就着迷于此。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存在,它足 以笼罩许多人的精神世界,它以令人喜闻乐见的叙事内容 ,将某种古老的意识形态植入你的心灵。小时候听长辈说 ,吕布好端端的毁在貂蝉手里,后来关大王月下斩貂蝉, 就是要斩去祸根。那时还不大能理解“红颜祸水”的古训 ,只是在书里找来找去没发现关公跟貂蝉有何牵扯,心想 这肯定不是全本。许多年后才知道,三国故事有许多小说 之外的文本,每一种讲法都有它背后的话语支撑。 自王国维作《红楼梦评论》之后,人们对中国古典小 说逐渐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具体说到《三国演义》, 说深说浅都是绕着说,譬如做文学史的不会忘记告诉你“ 尊刘抑曹”如何违背历史真实。历史不怎么强调人格与情 感因素,如果说历史就是陈寿笔下的成王败寇,小说讲的 却是不以胜败论英雄。按照小说的叙事逻辑,你会怀疑那 种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历史叙事,因为悲情和无奈之中 有着某种精神诉求。小说里讲忠勇节义,讲“汉贼不两立 ”,过去尽被斥之“封建糟粕”,现在怕是又引为“传统 美德”了(或既是糟粕又是美德,他们熟悉学术的辩证法 ),反正很少有人根据小说文本考察这套话语的伦理架构 。 其实,“五四”一代文化人就不喜欢“忠勇节义”这 套叙事话语。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 的变迁》的论述中,对《三国演义》评价明显偏低。钱玄 同将之视如《说岳》一类,认为作者“文才笨拙”。胡适 基于三国故事能使妇孺皆晓的事实,称其“魔力”不小, 却也以为文学价值不高,将之归人“二流以下”(《再寄 陈独秀答钱玄同》)。不过就当日情形而言,自亦不必苛 责前贤,那时候他们亟欲鼓吹文学改良(或是革命),寄 希望于新文学,对此不遑细辨。 我最早论及三国的文章是《关于曹操形象的研究方法 》,是我的大学毕业论文,一九八二年发表于《文学评论 》。文章主要论证不能以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评价文学人 物,当时有些学者要维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评法批儒” 给曹操指定的政治形象,究诘小说(毛宗岗本)如何歪曲 了曹操。我觉得小说里的曹操符合其角色定义,是书中塑 造最好的艺术形象,我借此论证文学的自身规律,是从艺 术和审美角度立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文学理论与 批评亟欲摆脱政治束缚,对文学本体的关注亦是一种学术 风气。 以后很长时间,我没有再写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文 章。不过隔一两年会重新翻阅这部小说,只是兴趣而已, 当然我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不止这一种,出于兴之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