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7.20
折扣购买: 丝路星辉(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ISBN: 9787532786480
"【作者简介】:蔡伟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原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原理事,曾任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阿拉伯文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 宗笑飞,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学、阿拉伯-西班牙比较文学研究。"
"【精彩书摘】:出自原文(书摘部分建议带有关键字),必须文字格式 阿拉伯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陆孝修 王 复 摘要:阿拉伯文学起始于诗歌的突起,表现在公元六至七世纪抒情长诗“格西特”的突然和完全的成熟。有成就的诗人从歌谣、情诗相继创造出至今犹享有盛名的大批诗歌,其中的七首“悬诗”就是这批长诗中的代表作。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这七首又被誉为“金诗”的经典名诗选作一介绍:一,从歌谣到抒情古诗“格西特”再到“悬诗”;二,什么是“穆阿莱葛特”?为什么译作“悬诗”?它们是如何收集的?三,七位“悬诗”作者及其诗歌的艺术性;四,“悬诗”的成就和影响;五,各国对“悬诗”的出版和研究。 作者简介:陆孝修,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王复,外文出版社译审 人们对阿拉伯世界的最初认识,大抵来自童年时代读过的《一千零一夜》中迷人的故事。年岁渐长,好奇的触角往往进一步在阿拉伯的书籍中或土地上探索;饶有兴味地寻找那惯于夜出私访的国王——哈伦·拉希德的足迹;倾听咖啡馆里关于沙漠骑士安塔拉的说唱……这千百年来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交织着细腻情怀的东方奇闻轶事,莫不令人感觉阿拉伯世界有如谜一般的神秘莫测。 阿拉伯文学是源远流长的阿拉伯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一般来说,除了脍炙人口的《一千零一夜》和《古兰经》外,阿拉伯文学在人们印象中留下的轮廓是十分模糊的,对阿拉伯文学起源的了解则更少了。 和其他大多数文学一样,阿拉伯文学也是以诗歌的突起开始的。不同的是,阿拉伯诗歌一出现就具有了高度的成熟性[ 参见汉密尔顿·基布:《阿拉伯文学简史》,陆孝修、姚俊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2页。]。 阿拉伯文学的突然性表现在公元六至七世纪这百年间抒情古诗出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典型的闪族人民在自己的诗歌(格西特)里把本民族的艺术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阿拉伯文学的成熟性表现在这百年间,阿拉伯诗歌——伊斯兰教以前时期主要的文学表现手段,已完成了其韵律的标准化;格西特长诗作为其中最完备的诗体,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已完全成熟:有成就的诗人相继在阿拉比亚半岛北部创作出至今犹享有盛名的一大批诗歌。而作为其典范的“悬诗”就是这批长诗中的代表作。尽管在七世纪中叶,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伊斯兰教以前时期的诗歌曾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并在以后的百年间一度呈现衰微的迹象。但经过这百年的发展,诗歌已深深种植在了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性格。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一、从歌谣到抒情古诗“格西特”再到“悬诗” 从久远的时代起,阿拉伯半岛中部和北部荒瘠的平原上就居住着贝都因牧民。气候条件、社会矛盾和部族内部的斗争迫使牧民不断迁徙或离开半岛,这就是伊斯兰教以前时期诗歌的历史性土壤。最古老的有名诗人的作品可上溯到五世纪末。从这时起到七世纪中叶,半岛北部涌现了一种有丰富形象、有独创力、鲜明生动的诗歌。这就是伊斯兰教以前时期的阿拉伯抒情古诗——格西特长诗。 长期流传的口头文学是格西特长诗的基础。那时,诗歌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奢侈品,而是政治或文学表达的唯一媒介。各部族都有自己的诗人。他们既是本族的明断者、和平保卫者,又是战争中的斗士。牧民找新牧场时,找他们商议;搭营帐时听凭诗人吩咐;找到水源时,是诗人带他们引吭高歌;战斗中的双方又往往是诗人抨击、嘲讽或夸耀的对象,总之诗歌就是阿拉伯人民的武器。 除上述的泉水歌、战争歌、偶像赞美歌外,早期还有若干使用广泛、较为独特的诗体。如:自夸诗(夸耀自身勇猛、族人业绩、高贵出身和慷慨品德);讽刺诗(对敌讽刺,讥笑其无能);哀歌(以夸张、对比手法歌颂死者的高贵品质,以抒发内心哀思),颂诗(描写君王、族长、勇士的道德功勋)和一种有韵无律的“塞及阿”韵文。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伊斯兰教以前时期的诗人就是以这些发展了的歌谣和短诗为基础,组合成高度完美、语言精纯洗练的格西特长诗。 从时间上说,高质量的长诗和短歌、韵文间肯定有一段距离,但至今未能在半岛上发现任何碑文或古代的纸草可作依据,故无法推测其相隔时间长短。根据九世纪前后布赫吐里和艾布·泰玛姆汇编的《坚贞诗集》、九世纪语言学家伊本·古太白的传记词典《诗歌与诗人》、十世纪诗人艾布·法拉吉的《诗歌集成》以及六世纪三十年代“白苏斯”战争中第一首问世的格西特长诗,目前,可以认为六世纪初叶是阿拉伯诗歌第一个黄金时代的黎明。此后直至今日,各系特长诗仍然是阿拉伯诗人沿用的主要诗体之一。 要了解“悬诗”,必先明白什么是格西特长诗。因为悬诗就是格西特长诗中的精萃。阿拉伯辞典学家把“格西特”解释为“有艺术效果(或意图)的诗歌”。也就是说格西特是古代诗人将若干种短歌进行有目的组合,让它们在新创的诗歌中按固定次序依次出现。如对格西特长诗的“定型者”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一首格西特约五十至一百诗行,包括如下几个主题(部分):1.引子(开篇)。例如描写沙漠营地和情人故址。荒芜的景色使诗人对景怀旧,思恋起逝去的欢乐和昔日聚居的亲人;2.以“纳西勃”(情诗)作为全篇序幕。这个主题旨在唤起听众心声,为全诗的展开铺平道路。在这部分里,诗人或为与情人离别而忧郁,为强烈的感情和希冀而痛苦;或描写情人的梳妆打扮、美貌和娇姿。但要注意的是:这类情诗只是长诗中的一个艺术因素,绝非感情上的真正表白;3.当确信已引起听众注意,诗人的笔锋便转向他旅途中的“沙漠之友”骆驼,精心赞美它的迅捷、耐力和雄姿,同时也导出对大自然、暴风雨、山洪的描写;4.最后是格西特的真正主题:即讽刺敌人无能的讽刺诗;自夸力量雄伟、夸耀族人光荣、歌颂头人神勇的自夸诗或颂诗。 每首格西特当然不一定都必须严格规定有上述四个部分,诗人可以增加某些诗体。如和格言相仿的道德上的警句或箴言性诗体(祖海尔的悬诗)或饮酒歌(伊本·库勒苏姆悬诗的引子部分)或其他天启式文体的短歌等。 二、什么是“穆阿莱葛特”? 为什么译作“悬诗”?它们是如何收集的? 伊斯兰教以前时期的格西特或歌谣是通过多种方法保存下来的,其中以职业化的诗歌传诵人(拉维)贡献最大。这些传诵人经过毕生的努力,一口气可以背诵数十首,甚至数百首长诗。有一本介绍七首诗的书就是八世纪伍麦叶王朝的一个传诵人兼诗歌收集家哈马德收集的。据说,“穆阿莱葛特”这个词也是他首先使用的。这个词首先出现在九世纪后半叶一本收有四十九首古诗的《阿拉伯诗集》中。四十九首诗被平均分成七组,每组都有一个奇特的标题,“穆阿莱葛特”就是第一组的标题。 “穆阿莱葛特”虽在九世纪广为流传,但它的题意却已失传。国内外普遍把它译作“悬诗”,主要取自十世纪伊本·阿卜杜·拉比的解释。拉比在他的诗集《单珠集》中写道:“六至七世纪,一些名诗人在阿拉伯半岛欧卡兹集市一年一度的赛诗会上朗诵他们的作品。入选的佳作用金水抄写在埃及细麻布上,挂在天房神殿内。”阿拔斯王朝(750—1258)的伊本·拉希格(约995—1064)和著名学者伊本·赫勒敦(约1333—1378)等都采用这个解释。他们把“穆阿莱葛特”解释为“挂着的东西”。 另外还有一些意见,如拉比的同时代文学家奈哈斯认为:伊斯兰教以前时期,半岛上的君王每当听到一首好诗时,总说:“记下来 (阿利葛哈)。” 他在这里把动词“阿利葛”解为“记录”,认为“穆阿莱格特”也由此派生。 近代英德法等国的东方学者,如莱伊尔、尼可尔森、诺尔但克、阿诺德、琼斯等同意第一种意见,但同时提出另一个假设:“穆阿莱葛特”是从名词“欧勒葛”派生的。“欧勒葛”意为“最珍贵的东西”或“享有较高评价的东西”。其他还有从《古兰经》中引意的解释,但都不如前三种较为贴切合理。 总之,自十世纪拉比注释了这个名词后,“穆阿莱葛特”在阿拉伯已家喻户晓,“悬挂的”这一词意也为多数人接受。我们今天将这些诗译作“悬诗”,即源于此。但随着阿拉伯文学研究的发展,也有的阿拉伯学者趋于否定“悬挂”,而接受“珍贵之物”的解释。 三、七位悬诗作者及其诗歌的艺术性 一百二十五位阿拉伯古典诗人的现存作品中,根据其对诗歌的价值,只有不到四分之一享有盛誉。这四分之一的诗人中又只有十二位被认为是佼佼者。他们绝大部分是悬诗的作者。 公认的悬诗共七篇(后期有些学者增补至十篇)。其作者是:乌姆鲁勒·盖斯、塔勒法、海力泽、库勒苏姆、祖海尔、安塔拉和莱比德(增补的三人为拿比厄、艾厄夏和霍推吉)。" "【编辑推荐】:阿拉伯文学从古到今绵延一千五百多年,犹如一座宝藏。《丝路星辉——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则好似一个小型展览,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成立至今对阿拉伯文学进行研究而取得的优秀成果呈现于读者眼前。一方面,论文的作者队伍颇具代表性,由老中青三代组成,尤其醒目的是对阿拉伯文学充满热情的青年学者们;另一方面成果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古典文学到当代文学一网打尽,论及的体裁涵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翻译等等,不一而足。通过这部论文集,读者可管窥阿拉伯文学的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