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研究(第7辑)

唯识研究(第7辑)
作者: 编者:释光泉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6.00
折扣价: 66.30
折扣购买: 唯识研究(第7辑)
ISBN: 9787100195690

作者简介

释光泉,1961年生,杭州灵隐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曾发表(主编)过《禅茶:历史与现实》《“禅茶一味”的滥用》《在发展中传承佛教音乐》《禅茶文化论坛丛书》《因明学研究》《杭州佛教文献库集萃》等学术文章与著作。

内容简介

通过考察以上文献材料,我们可以尝试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在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围绕意识对象的争论上,瑜伽行派更认同哪一派的主张?简单的回答是,他们更倾向说一切有部的主张,认为感官对象是意识的认知对象之一,意识也能直接认知这些物理对象。尽管如此,这种主张在瑜伽行派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具体变化。 《瑜伽师地论》的前面各品带有说一切有部影响的明显痕迹,一个表现是瑜伽行派在对意识对象种类所作的规定中,通过加入自身特有的理论要素(“种子”等),糅合了有部阿毗达磨的两个相异的传统(“一切法”相对于“七法”)。此外,瑜伽行派的五心说隐含了一种连续性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在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的认识论中占有统治地位。但在这两种情形下,瑜伽行派并没有采用经量部所主张的意识不能直接认识感官对象的观点。 在《瑜伽师地论》的其他各品以及《解深密经》中,瑜伽行派采用同时性的认知模式,明确主张意识与感官识能够同时认识相同的现前感官对象。为了调和这种模式与先前的连续性模式之间的矛盾,印度与中国的注疏家提出不同主张。例如,最胜子坚持主张连续性模式,认为意识作为寻求心与决定心,仅能缘取过去对象。这种观点其实更接近经量部的主张。但大多数瑜伽行派注疏家认为,寻求、决定二心仍以现前感官对象为所缘。他们试图将五心理论解释为一种共时性的认知过程,有人甚至运用同时性认知模式来理解定中意识。但事实上,定中意识是独头意识的一种,不能与感官识同时缘取物理对象。 从上述不同主张可以看出,关于意识是否无须行相的中介而直接认识物理对象的问题,是贯穿佛教哲学史的复杂议题。围绕它的争论最初发生在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之间,后来被无相派(nirākāravāda)与有相派(sākāravāda)所延续,一直到印度佛教的末期。在本文中,我集中讨论《瑜伽师地论》及其后世注疏,这些文献反映出早期瑜伽行派倾向于认可说一切有部以及无相派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意识能与感官识同时直接缘取物理对象。以陈那、法称为代表的后期瑜伽行学者更倾向于经量部的有相论立场,并发展出一套精致的行相理论来驳斥其论敌。 ——摘自《唯识研究》第七辑:姚治华《论意识及其所缘》结论部分 国内佛教唯识学研究领域唯一一份专业学术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