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陈忠实的写作课
ISBN: 9787559477446
"陈忠实(1942—2016)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小说、散文闻名于世。代表作长篇小说《白鹿原》家喻户晓,获得1998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被改编成影视剧。创作生涯前期以中短篇小说蜚声文坛,著有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白鹿原》至今已发行数百万册,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1900―1999),被中国出版集团列入“中国文库”系列,2008年11月入选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商报联合组织的“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人的30本书”,2009年全文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
"《白鹿原》创作漫谈 一 这是我的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尝试。此前我没有过任何长篇的构思。而关于要写长篇小说的愿望几乎在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但具体实施却是无法预定的事。我对长篇的写作一直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甚至不无畏怯和神秘感。我的这种态度和感觉主要是阅读那些大家的长篇所造成的,长篇对于作家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考验,单是语言也是不容轻视的。长篇占用大量的生活素材,弄不好就会造成令人痛心的糟蹋浪费,这对作家来说是致命的。我知道我尚不具备写作长篇的能力,所以一直通过写中短篇来练习这种能力作为基础准备,记得当初有朋友问及长篇写作的考虑时,我说我要写出十九个中篇以后再具体考虑长篇试验。实际的情形是截止到长篇《白鹿原》动手,我写出了九部中篇,那时候我再也耐不住性子继续实践那个要写够十个中篇的计划了,原因是一个重大的命题由开始产生到日趋激烈日趋深入,就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这是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酝酿和写作过程中所触发起来的。以往,某一个短篇或中篇完成了,关于某种思考也就随之终结。《蓝袍先生》的创作却出现了反常现象,小说写完了,那种思考非但没有终止反而继续引申,关键是把我的某些从未触动过的生活库存触发了、点燃了,那情景回想起来简直是一种连续性爆炸,无法扑灭也无法中止。这大致是一九八六年的事情,那时候我的思想十分活跃。 二 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对我构成什么压力。这不是我的境界超脱也不是我的孤傲或鸵鸟式的愚蠢,主要是出于我对创作这种劳动的理解。创作是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的一种展示。一百个作家就有一百种独特的体验,所以文坛才呈现多种流派多种主义的姹紫嫣红的景象。我也只能按我的这个独特体验来写我的小说,所以还能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写作心境。当然,上述那个双重体验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也不断深化,所以作家的创作风貌也就不断变化着。不仅是我,恐怕谁也难以跨越这个创作法规的制约。当你的双重体验不能达到某种高度的时候,你的创作也就不能达到某种期望的高度,如果视文友们的辉煌成果而压力在顶,可能倒使自己处于某种焦灼。 我的强大的压力发自生命本身。我在进入四十四岁这一年时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我从初中二年级起迷入文学一直到此,尽管获了几次奖也出了几本书,总是在自信与自卑的矛盾中踟蹰。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五十岁这个年龄大关的恐惧。如果我只能写写发发如那时的那些中短篇,到死时肯定连一本可以当枕头的书也没有,五十岁以后的日子不敢想象将怎么过。恰在此时由《蓝袍先生》的写作而引发的关于这个民族命运的大命题的思考日趋激烈,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造理想,必须充分地利用和珍惜五十岁前这五六年的黄金般的生命区段,把这个大命题的思考完成,而且必须在艺术上大跨度地超越自己。我的自信又一次压倒了自卑,感觉告诉我,这种状况往往是我创作进步的一种心理征兆。 三 近当代关中发生的许多大事件,在我还是孩提时代就听老人们讲过,诸如“围城”“年馑”“虎烈拉瘟疫”“反正”等,那时候只当热闹听,即使后来从事写作许多年也没有想到过要写这些,或者想这些东西还可以进入创作。回想起来,那几年我似乎忙于写现实生活正在发生的变化,诸如农村改革所带来的变化。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首先是我对此前的创作甚为不满意,这种自我否定的前提是我已经开始重新思索这块土地的昨天和今天,这种思索越深入,我便对以往的创作否定得愈彻底,而这种思索的结果便是一种强烈的实现新的创造理想和创造目的的形成。当然,这个由思索引起的自我否定和新的创造理想的产生过程,其根本动因是那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深化。我发觉那种思索刚一发生,首先照亮的便是心灵库存中已经尘封的记忆,随之就产生了一种迫不及待地详细了解那些儿时听到的大事件的要求。当我第一次系统审视近一个世纪以来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时,又促进了起初的那种思索进一步深化而且渐入理性境界,……所有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 这是一个生活演变的过程,也是历史演进的过程。我不过是竭尽截止到一九八七年的全部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来展示我上述的关于这个民族生存、历史和人的这种生命体验的。 世界史中有一个细节可能被许多人忽视了,而《日本人》一书的作者号称日本通的赖肖尔却抓住这个情节解释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过程,即:西方洋人的炮舰在第一次轰击我们这个封建帝国用土石和刀矛垒筑的门户的同时,也轰击了海上弹丸之国日本的门户,那门口的防御工事也是靠土石和刀矛垒筑的,那个不堪一击的防御工事所保护着的也是一个封建小帝国,而且这个封建小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几乎是依样画葫芦照我们这个大帝国仿建的。洋枪洋舰轰击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日本很快完成了从封建帝制到资本主义的议会制的“维新”,而且可以说是和平的革命,既保存了天皇的象征又使日本社会开始了脱胎换骨式的彻底变革;中国却相反,先是戊戌六君子走上断头台,接着便开始了军阀大混战,直至我们这个泱泱大帝国的学生(日本自唐就以中国为师)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我只能看作是老师比学生的封建文明封建制度更丰富,因而背负的封建腐朽的尘灰也更厚重,学生反倒容易解脱而先生自己反倒难了。绵延了两千年的一个封建大帝国的解体绝不会轻而易举。六君子的臂力和孙中山先生的臂力显然力不从心,扛倒了封建大墙也砸死了自己。从清末一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所有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都是这个民族不可逃避的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所以我便从以往的那种为着某个灾难而惋惜的心境或企望不再发生的侥幸心理中跳了出来。 四 关于长篇创作的心理准备,适宜于所有作家的标准答案恐怕没有。回忆当初我所能意识到的需要做的心理准备,便是沉静。为此而立下三条约律,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对以往作品的评论,一般不参加那些应酬性的集会和活动。在我当时看来,此前的一切创作到此为止,对我的作品的评介已经够了,也应该到此截住。我的长篇将开始一种新的艺术体验的试验性实践,比以往任何创作阶段上都更清醒地需要一种沉静的心态;甚至觉得如不能完全进入沉静,这个作品的试验便难以成功甚至彻底砸锅。 三条约律就是为了保障整个写作期间能聚住一锅气,不至于零散泄漏零散释放,才能把这一锅馒头蒸熟。做到这三条其实也是给自己讲心理卫生的,既排除种种干扰也排除种种诱惑,甚至要冷着心肠咬紧牙关才能聚住那锅气 ,才能进入非此勿视的沉静心态。当我完成这部书稿以后,便感喟当初的三条约律拯救了我的长篇,也拯救了我的灵魂。 五 白嘉轩这个人物的写作确实得到过一句启示。正在酝酿这部书的时候,一位老人向我粗略地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序列。其中说到一位族长式的人时,他说这人高个子,腰总是挺得端直直的,从村子里走过去,那些在街巷里袒胸裸怀给娃喂奶的女人,全都吓得跑回街门里头去了。当时我的构思里已有白嘉轩的雏形,这几句话点出了一个人的精髓,我几乎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人物的全部气性,顿然感到有把握也有信心写好这个人物了。至于他(白)的所有故事当然全是编出来的,关键是这位老人所说的简单到不过一百个字的介绍,给我正在构思中的族长注入了骨髓。 我对每一个重要人物在书中的出场和在生活的每一步演进中的命运转折,竭尽所能地斟酌只能属于这一个人的行动,包括一句对话。我过去遵从塑造性格说,我后来很信服心理结构说;我以为解析透一个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且抓住不放,便会较为准确真实地抓住一个人物的生命轨迹;这与性格说不仅不对立也不矛盾,反而比性格说更深刻了一层,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心理真实。我同样不敢轻视任何一个重要人物的结局。他们任何一个的结局都是一个伟大生命的终结,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经历了那么多的欢乐或灾难而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死亡的悲哀远远超过了诞生的无意识哭叫。几个人物的死亡既有生活的启示,也是刻意的设计,设计的宗旨便是人物本身——那个人的心理结构形态。 " "◆内容全面丰富:一本书囊括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代文学大家陈忠实毕生的宝贵写作经验! 陈忠实何以成为当代小说大师、散文大家?何以获得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何以创造出行销千万、口碑相传的《白鹿原》这一奇迹? 在本书中,陈忠实用十几万字的篇幅,将自己一生宝贵的写作经验、写作窍门娓娓道来! ◆实用性强:教你提高文笔、塑造人物、驾驭叙事,掌握写作的底层逻辑,成为写作高手! 在本书中,陈忠实着重分享了自己写作小说的技巧,比如: 如何积累素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提炼生活; 如何运用语言——生活化、地方方言化; 如何描写人物——根据每个人的身份,揣摩分析每个人的心理,表现出每个人的思想、性格。 如何驾驭叙事——形象化叙事,在长句中用简洁的比喻取代繁杂细碎的白描,让叙事更有力量。 同时,陈忠实也强调了自己写作散文时坚持的“真情”原则,主张对人、对万事万物都要怀有真情实感,只有情真意切的散文才能打动人心。 ◆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不枯燥,不空谈,堪称专业写作者、文学爱好者、写作学习者的创作指南! 比如,关于“文化心理结构”,陈忠实这样写道: 为了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结构,我决定对人物不做肖像描写,这和我以前的中短篇写作截然不同。除了对白家、鹿家两个家族象征性的特点做了一个相应的点示以外,其他人物都没有个人肖像描写。由牛先生演绎过来的朱先生,也没有肖像描写。我想试试看能否不经过肖像描写,通过把握心理结构及其裂变过程写活一个人物。 ——《〈白鹿原〉创作散谈》 比如,关于“形象化叙述”,陈忠实这样写道: 为了一种新的语言形态——形象化叙述——的追求,我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试验。我在长篇《白鹿原》书开笔起草之前,写了短篇小说《窝囊》和《轱辘子客》,用意十分明确,就是要试验一种纯粹的叙述,选择这两个题材的人物和故事,自然也是适宜使用叙述的语言的。我确定尽量不写人物之间直接的对话,把人物间必不可少的对话,纳入情节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叙述;情节和细节自不必说了,把直接的描写调换一个角度,成为以作者为主体的叙述。印象最深的是《轱辘子客》,近万字的一篇小说,通篇都是以形象化的叙述语言完成的,只在结尾处有几句对话。 ◆大师视角,见解独到,观点深刻! 关于挖掘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陈忠实这样说: 创作本身就是从生活中概括、提炼,然后写成一部作品。不锻炼出这一套本事,创作就弄不成。直接掘取生活素材加工成艺术品,这是一个作家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具备了这个能力,创作就能开始、发展。对生活掘取的能力,标志着作家的成熟,这是要害。 关于生活的体验的方法,陈忠实这样说: 对生活的体验有两种:淤下去,找个地方蹲一蹲,跑一跑;于自己在生活位置上直接感受生活。我主要采取后一种方法。通过自己的工作岗位去感受时代变化。这种感受是最基本的。主要靠每日每时的感受。 ◆特别收录陈忠实经典获奖短篇小说、散文各五篇为范本! 短篇小说有《日子》《李十三推磨》《石狮子》《两个朋友》《霞光灿烂的早晨》,散文有《原下的日子》《生命之雨》《晶莹的泪珠》《在河之洲》《告别白鸽》,均为广为流传的获奖或高口碑作品,可以作为读者参考学习的写作样本。"